北江吾舞國際舞蹈節 –  《四圍跳 – 羅行行》

翱翔

羅行墟是位於北江支流邊的小鄉村,
以竹編手工業而聞名。

 

北江吾舞國際舞蹈節由「彭宇當代舞團」發起,創辦人彭宇海是「多空間」合作多年的朋友,也是i-舞蹈節(香港)2024的參與藝術家,他在「愛跳舞」開放平台中分享其舞團在羅行藝術墟中辦舞蹈節的經驗。今年佛山盛事「北江吾舞國際舞蹈節」,集結海內外當代編舞及舞者,圍繞「竹」與「境」兩大主題,聚焦舞蹈即興,發掘培育舞蹈新力量!「多空間」也是獲邀參與的藝術單位之一,製作了《四圍跳 – 羅行行》之演出。

《四圍跳 – 羅行行》是北江吾舞國際舞蹈節當中的活動,一場為羅行藝術墟特別策劃的參與式表演。觀眾在約兩小時的旅程中,透過身體共同編織羅行歷史的參與式環境演出,過程中包括舞蹈、工作坊、導賞及音樂。

旅程開始時,馬才和 Victor 及數位熱愛舞蹈的義工邀請觀眾以身體「簽署」,啟發他們探索羅行的心。當地導賞員麥少歡的文化導賞隨即展開,打開《羅行行》的大門。隨後,觀眾進入彭宇糧倉劇場,觀賞由十二位舞者演繹的《竹遊》。舞者們手持竹枝,緩緩移動,與竹枝融為一體,並逐漸穿上竹編製成的衣服,為最後的作品《翱翔》鋪陳伏筆。

竹遊

部分觀眾獲得小組門票,進入小房間欣賞 Christine 編舞的《籠》,在佈滿雞籠的空間中,舞者陳詩娜與雞籠共舞,她拿起一個雞籠,又一直用手不斷在抓捕,舞動一輪後徐徐放下那雞籠,拿出雞蛋,最後要抓的蛋子掉地,跳至此完結…! 同時,另一部分觀眾則參加Victor帶領的工作坊,親身與竹共舞,現場的笑容洋溢,氣氛熱烈。

演區之間設舞蹈工作坊,在當地義工區少梅的帶領下,觀眾在廣場上舞動,享受快樂的時光。在群眾巷,余巧兒 Carmen 編舞的《遇見》上演,兩位赤裸上身的男舞者譚思起和石金輝在狹巷相遇,帶來輕巧而冒險的雙人舞,舞步錯綜複雜,令人驚喜。

在此同時,《逃》的演出也在進行,觀眾凝視著飛走的紅色氣球,思緒隨之飄遠。編舞何芳婷 Fonteyn 輕輕一笑,回應道:「有暗線拉住的,我們可不會讓它飛走。」舞者張韻捷、張凌欣、張旭、尹倩倩在中山下街古屋中奔走,肢體向外延伸,如同渴望逃離的靈魂。最後,三位舞者擔著木梯子走出木屋,前往下一站。頭部仍在木梯中,他們真的有離開嗎?

在編舞嚴明然 Mandy 設計的《尋找》中,舞者潘可欣、夏欣怡、邢錦航和吴江燕先在竹編裝置間慢慢游走,從瑟縮的身體逐漸發展到在牆間自由地彈跳,像是探索著甚麼,繼而面向四處牆壁猛烈衝撞,最後迎來光線,帶領觀眾走出大門…!

走進羅行小公園, Christine 的《閱讀》展現了焦慮的節奏,舞者陳詩娜、張凌欣和吴江燕快速地摺起身體再拉直,就像在呈現焦慮當中的搖擺、失控感和不安,配合輕快的音樂,強化了對比,讓人思考,公園不只是輕鬆的地方,還有更多不同可塑性和可能性!

相信在大部份人眼中,公園的氛圍還是偏輕鬆的。《羅行行》的旅程已走到大半, Victor 在公園進行的工作坊中引導參加者專注當下,留意呼吸,伸展身體,留意身體的感受。完成後,大家再次踏進村落小巷,繼續進行身體與環境的對話。

踏進記載羅行歷史的村史館,步行兩層樓梯,來到《紅椅子》的演區。由 Carmen 編舞的《紅椅子》中,數個由紅椅子搭成的裝置映入眼簾,十二位舞者一同演出。一位舞者說:「今天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故事。」這是一個舞者與紅椅子交流的故事,紅椅子在移動,舞者亦在移動。當所有事物都在移動,是否「動」才是靜止?舞者們花了很長時間排成一列,又把椅子從後方舞者慢慢搬至前方,似乎有「傳承」的意味。舞者所舞的是紅椅子,觀眾所坐的是紅椅子,紅色的故事連繫亦看似被具像化。

荒廢戲院上映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由 Fonteyn 編舞。起初舞者石金輝和尹倩倩肢體動作互相配合。後期,兩位舞步漸具攻擊性,音樂中更明顯地出現對罵聲。雙宿雙棲,相愛相殺,盡於舞中。是甚麼讓起初形影不離的兩人互罵對方「王八蛋」?舞者的肢體動作由和諧轉為激烈,展現愛情中的矛盾與衝突。

最後,十位舞者聚首河邊,運用河邊壯闊的景及高低的斜坡奔跑舞動,終於逐漸掙脫竹編的枷鎖,放聲尖叫,把舞者們積壓心中多年的人生理想大「喊」出來,作品《翱翔》由 Victor 編舞構思編排,並由當地舞者一同建構,為《四圍跳 – 羅行行》畫下完美句點。

製作及演出人員

策劃及編導:馬才和

編舞:嚴明然、余巧兒、何芳婷 及 Christine HE

舞者:石金輝、陳詩娜、張旭、邢錦航、吴江燕、張凌欣、張韵婕、潘可欣、夏欣怡、譚思起、尹倩倩、舒方樂

音樂:葉破

導賞員:麥少歡(歡姐)

後台工作人員:李芷茵^、吳惠娥、區少梅、龔一妹、陳貝兒、羅子茗、張滙基、鄧家強 、劉雨菡、胡玉燕、黃其俊

 

^「藝術人才見習配對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