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可能柒 -「你/理」想舞蹈 !?藝術家 及 作品介紹

1

 

張惠喬

舞蹈按摩師

創作及表演者

 

 

主要研習踢躂舞及現代舞,自 2010 年開始參與不同的舞台演出及外海演出,並於 2015 年開始以踢躂舞結合當代舞作編舞及獨舞演出,於2017年結合舞蹈及SAORI紗織文化原素開始各類演出創作。

及後繼續嘗試編排群舞參與 2020 年 R&T Tap Note 及 2021 年多空間「覺」的演出。

並於 2021 年完成「多空間」有機形體及轉化訓練一年課程。

作品

 

極微細的觸碰亦能於身體留下記憶、溫度和痕跡,如果你的身體變成了舞台,你會期望能獲得什麼樣的經歷?

2

 

甘志好

創作及表演

 

 

Kate 現時為一名全職的教育工作者和輔導員,但夜間常常轉身為一名熱血的舞者。

儘管要兼顧全職工作,Kate 總是抽出時間探索她對舞蹈的熱愛,並接受過各種舞蹈的訓練。

她認為舞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啟發創造力和激發快樂,對個人和事業都有正面積極的影響。

作品

日常

 

過去三年,口罩變成了我們的日常。而這「日常」又令我們無意中錯失了多少日常氣味的體驗?

嗅覺是唯一能喚起記憶和情感的感官系統。每個人對氣味的感知程度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每一種氣味都藏有一段獨特懷舊的情感。表演將會與觀眾一起踏上一趟日常氣味之旅,尋找那熟悉又有點模糊的感覺,重溫蒙塵的記憶,一起隨性共舞在氣味中。

3

 

劉浩銘

創作及表演

 

 

二字頭將近完結時開始習舞,為生命注入了清新的空氣,讓正在老化的身體和腦袋騷動起來,一個轉身跨步便踏上了舞蹈的公路。

於2021年修畢多空間「有機形體及身體轉化訓練」一年制課程;曾參與多空間《呼吸三:呼吸慶典》的演出;曾編創《現形》和《12月31日》短篇舞蹈作品。

正職為註冊社工,擁有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深感舞蹈藝術能帶來心靈自由和生命流動,現於工作上推動以舞蹈藝術促進社群的自我覺察和精神健康。

作品

《FML》迷你舞蹈劇場

 

劇場要人!誠徵舞蹈員及燈光師參與本製作,無須任何舞蹈或打燈經驗,但須具備實驗精神。

P.S. F__ My Life就是FML的全寫。你會想在底線上填甚麼?你想將自己的FML跳出來嗎?

4

 

陳衍泓 (逗點)

創作及表演

 

 

逗點為後天失明之戲劇教育工作者,因相信挫折只是逗號,把名字改為逗點。因參與接觸即興讓他打開眼睛,彷似再看見世界,並且對舞蹈產生興趣。

陳氏失明後修畢香港藝術學院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專業文憑,積極參與創作,曾擔任編劇、導演、監製、演員、舞者及戲劇導師。他 2013 年創立社會企業【黑暗劇場】,在黑暗中與參加者經歷不同議題,探討生命的可能性。2017 年成立慈善團體【藝造人才】,旨在提供平台讓殘疾人士發揮藝術才華、賺取有尊嚴的酬勞,推動社會共融。兩機構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藝術發展局、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等資助進行超過 300 場社區及教育演出,均由傷健人士擔任台前幕後。

陳氏 2016 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鄭慧君 (C+)

創作及表演

 

C+ 為藝術教育工作者、DanceAbility® 認證深造導師及註冊社工。現為【藝造人才】項目總監及【黑暗劇場】行政總監。

因意外受傷,C+反思身體有限制人士如何享受舞蹈樂趣,及後於美國和奧地利進修共融舞蹈。她曾任教不同年齡、身體特質如視障、聽障、肢障、智障等人士舞蹈。曾於「世界社工大會」、「藝術通達國際研討會」和「世界舞蹈聯盟環球高峰會」分享共融藝術經驗,亦於美國、尼泊爾和台灣進行舞蹈演出 /工作坊。編舞作品《我的無限舞台》[口述影像舞蹈錄像] 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並以不同形式於 2021「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及 2022「世界舞蹈聯盟環球高峰會」發表。她亦為多個社區藝術項目擔任統籌,如香港藝術節@大館、香港舞踏節、香港觸感藝術節等。

鄭氏於2022年榮獲第31屆「優秀社工奬」。

作品

無人之境起舞

 

想舞動身體,但怎動好?

由聲音導航及感官體驗陪同你由感知出發,動動身體。

這是個一人空間,其他觀眾不會看到誰在內裡,只會看到光影舞動交織。

5

 

邱加希

創作及表演

 

 

出生於香港,現為自由身藝術工作者。近年積極投入創作,主要作品包括:《圄》,《純生》,《睇我唔到》,《Stubborn…ing》,《遮詮/ Nobody》。

作品

舞蹈心思師

 

這是我對是次演出題目理想舞蹈的小角落, 回歸到最簡單平淡的舞蹈聯想, 輕鬆輕鬆聊聊天。

若你對我的小角落好奇, 渴望回到輕鬆簡單的舞蹈小交流, 邀請你來到我的房間。

演出長度: 9分鐘

6

 

廖國康

創作及表演

 

 

廖國康認為藝術是與人、社區和個人空間建立新的人類存在意義的媒介。藝術不僅僅是觀賞性的,它為藝術家和觀眾創造出一個獨特的體驗。

在過去十年多,他一直與各種組織和機構合作策劃社區藝術項目和展覽。

2015 年,廖先生獲得了靳埭強設計獎及創新企劃獎,他的藝術作品《蝴蝶》被香港浸會大學收藏。

作品

DANCE WITH ONE DAY

 

每天撕走一頁的掛曆陪你走過一年。日曆上的每一頁都不同,有大事不宜的日子,有嫁娶出行那天,有你生日那天,有別人過身那天,有團年那天,有離散的那天,有興高采烈的那天,有黑仔的那天,有食屎食著豆的那天,有所有人都慶祝的那天,有所有人都默哀的那天。有你在的每一天,最後也會有你不在的那天。當365天的日曆出現在你前,那一天的存在向你顯現。

你陪那一天共舞。那一天也為你起舞。

7

 

彭漲

創作及表演

 

 

彭氏2012年與2022年分別獲得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舞蹈編導專業,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導演專業藝術碩士學位。彭氏也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儀式及古歌繼承者。彭氏2022年項目為:著名音樂家譚盾新作品 《淨土.蓮》中擔任其助理導演。

彭氏最近導演的作品包括上海音樂廳委約創作的音樂舞蹈劇場《水腔》其作品分別在香港,美國舞蹈節(新鄉)、北京、台灣、泰國、馬來西亞,瑞典、法國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台灣都蘭好的窩駐地藝術家,美國密西根大學舞蹈學院駐校藝術家。2016年瑞典Uppsala 藝術博物館之邀與美國舞蹈家Amy Chavasse合作創作表演雙人舞蹈。
2017年在紐約Triskelion 劇場上演Call The Goddess to Coming, 2017年分別為美國南福羅里達大學嗚喔到學院、美國德克薩斯女子大學舞蹈學院客系藝術家。他的作品同時受邀於馬來西亞詩巫國際舞蹈節,烏鎮戲劇節,深圳藝穗節等。
彭現為「多空間」2023駐場藝術家。

作品

A.B.C…

 

「這是一個關於選擇的互動式表演節目。觀眾的每一次選擇和當下的心態與感知,決定藝術家表演的方向與內容。觀眾在臨場發生的情境的參與態度,以及對於陌生人的信任程度,直接影響這個表演的形式與意義。」

8

 

譚曉怡

創作及表演

 

 

2008 年完成 RMIT University 的藝術學士課程;並於2013年於中 文大學完成文化管理碩士課程。

一直從事藝術教育及社區藝術相關工作多年,近年積極參與 策劃多個社區藝術計劃及展覽, 如 YMCARTS 的「城鄉共生藝術計劃」及「天拉吧」的社 區藝術計劃等。

Rebeka初接觸陶泥時,便被陶瓷的物質性吸引,喜歡對這種物料做實驗, 同時也希望從中尋找到陶與人生活狀態的連繫;並相信藝術創作若能回應「人的經驗」,便 能把創作過程的感受及反思回饋生活當中。

作品

無題

 

成日聽有人講dance with clay, 作為一個陶藝artist, 我的理想舞蹈,是可以在日常陶泥創作的時候,就能有覺知地用身體去投入、去記住、去感受創作過程。有時,陶者會把陶泥類比為身體, 而我在投入造泥塑的過程中,有時會隱約明白dance with clay是什麼回事。

今日我想邀請你們去嘗試dance with clay, 而這將是關於想要抹去/消除、保存記憶/感覺的舞蹈。陶泥能印記下很多形狀、痕跡,但同時,想要把印記擦掉也很容易……至於身體呢?如果你願意一起探索,歡迎你一齊dance with clay.

**參加者需要用手接觸陶泥

9

 

楊怡孜

創作及表演

 

 

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2002年加入香港舞蹈團,2006年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
2008憑《女書》獲香港舞蹈年獎。現為自由身舞者。

作品

由1開始⋯

 

4.80米 X 2.40米
15分鐘
900秒
由「1」開始數⋯6、7、8、9⋯⋯
哪些數字是喜歡的?
哪個數字是討厭的?
哪些數字有特別的意義?
哪些數字不會忘記?
感受數字帶來的畫面、記憶或想像。

10

 

俞若玫

創作及表演

 

 

香港作家,從事小說、評論、訪問及現代詩寫作,已出版四本小說及一本訪問集;也從事概念及社區藝術創作,作品曾在本港及波蘭展出,也有策劃展覽及文化活動,如《啟德河是/不是一個譬喻》 (2012, 1a space) 及「筆可能文學營之字在山水」(2010),較近的創作有散文集《繁花千相——特行女子的另類踐行》(2011, 文化工房)及前進進「新文本戲劇節」的劇場文本《耳搖搖》(2013)等等,繼續實驗文字的劇場性及文本跟舞動、音樂的有機對話的可能。另外, 2013年開始推廣Cre¬ative Aging 社群藝術概念,成立《銀青乒乓》計劃,希望以藝術動力建立銀髮及年青人對話平台,強化長者的主體及肯定銀髮的創作力及美感。近年也參加即興舞蹈及劇場演出,如「台灣藝穗節 」(2012)、浙江「烏鎮藝術節」(2016) 、香港大觀圓 (2017)、「渾舞」(2019)等等

作品

一起舞知

 

在細小的劇場空間,以教學提問為藝術形式,和觀眾親近地一起舞動思考,最後以舞動文字來分享個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