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在圍村I – 消失中的水牛

Category
A戶外/環境演出, A演出, A舞在圍村系列, Y教育, 作品, 戶外演出

「多空間」嘗試透過香港歷史系列II -「舞在圍村」之活動來加深市民對鄉郊文化保育的認識,並進一步喚起公眾對逐漸被邊緣化的圍村生活及鄉郊文化的關注。

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多空間」與一眾舞者演員及舞蹈大使,在新界五個圍村巡迴演出。活動為一系列舞蹈及表演藝術推廣節目,將現代舞及環境舞蹈帶入圍村,以舞蹈的獨特表述,探索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活動包括:巡遊、環境舞蹈、客賓臨 (happening) 及主舞台演出《消失中的水牛》。

昔日香港居民以務農為生,用水牛協助犁田耕種。現今農業式微,稻田荒廢,水牛頓無所依。故事講述一名移居外地的圍村人「大水牛」,回鄉參加「打醮」,與小時候一起耕作的水牛「旺財」重遇。時移世易,人面全非,城市發展不單改變了圍村四周的生態環境,昔日村民簡單純樸的生活也隨之消失,人躺在水牛背上看星的日子不再復見。旺財最後因為生存空間一再縮小而走上末路,大水牛只能無奈地送旺財最後一程,並感嘆城市巨輪的無情,心灰已冷,唯在打醮最後一天,重遇昔人戀人,最後決定一起投入保育工作。

 

製作及演出人員

藝術總監、編舞及構思:馬才和
監製及編舞:嚴明然
導演:李俊亮
編劇:陳文剛
演員:胡智健 及 金大建
主要舞者:廖向民、林俊浩、黃瑞麟、黃碧琪、姚潔琪 及 Christine Kehr
現場音樂:文家威
音響設計:羅浚謙 及 陳復興
佈景設計:劉銘鏗
服裝設計:梁健棠
舞蹈大使:吳鈺瀅、潘凱琳、潘美玲、馬秀英、朱詠儀、吳淑如、黎嘉雯、吳紫瑩、葉家儀、劉惠君、何心鈴、葉彩鳳、朱穎華、傅凱華、林城珠、高小菁、鄧愛蓮、張嘉欣、黃芷維、魏詩敏、曹雅盈、周健嫻、馮顯峰 及 丘嘉熙

 

評論及廻響

整個舞劇在戶外演出,舞蹈場境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而在場觀眾也不時對劇場展現的情節作出回應,感覺很是親切及有共鳴感。
而舞劇本身的編排亦很完整;主要舞者的技巧及表演能力都很好;扮演水牛的演員把水牛的形態時刻表演得活靈活現,淋漓盡致。
佈景道具用得很巧妙及能幫助情節的表達。音樂方面,除了有播放灌錄音樂外,更有現場演奏的音樂,兩者在營造氣氛上都幫上了大忙。

何天虹博士
藝發局評審員


「多空間」完全不使人失望── 不論是從城市部落或是從地道的鄉落
來的觀眾。
「多空間」給我們看到不只是舞劇《消失中的水牛》,他們也還讓我思索:什麼是深層的「保育」

馮美華
信報.文化演藝


完整的意念、完整的故事、完整的製作,作為一個以普羅大眾為觀眾的「舞台製作」,已做到顧及不同觀眾的需要,……作品的節奏明快……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選址」的優勝,把「人流」和「觀眾層面」控制到可預計的範圍內,從而針對地製作內容,這是「舞台製作」的製作模式套用在「戶外製作」作品上,而能得到上佳效果的主因。

黃志榮
藝發局評審員


《消》劇的內容感性,但當中不乏對城市發展的批評和反思…作品鮮活、密切地與環境產生關係,思考的力度強化……
《消》劇雖以語言為推進情節的主要方式,但舞蹈和形體元素的介入與補充是毫不突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觀眾進入不同的氛圍,超越了語言所未及表達的情感,讓他們有機會感受環境與空間的力量。
……音樂雖然因技術和成本考慮,未能全部作現場演繹處理,但單單選取敲擊元素作現場處理已足夠帶起氣氛,而且音樂類型豐富多元,以小型演出來說是大有驚喜。加上劇作整體節奏處理有起有伏,場次與場次之間跳接順暢緊湊,這對一個戶外演出的作品來說尤見重要,以聚焦觀眾的注意力,《消》劇這部份的處理無疑是相當理想的…
「多空間」雖在不容易的文化環境下生存,但仍然交出亮麗的成績,他們的努力值得獲得更多掌聲。

陳國慧
信報文化評論

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10/12/25:
香港 錦田 吉慶圍

2010/12/27:
香港 粉嶺龍躍頭 松嶺鄧公祠

2011/01/02:
香港 上水鄉 廖萬石堂

2011/01/16:
香港 元朗 屏山鄧氏宗祠

2011/01/23:
香港 元朗 八鄉橫台山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