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雙人房

1998年《不是雙人房》被邀往參與廣東 現代藝術小劇場展演 (左起:馬才和、 馬財勝及嚴明然)。 2010年《不是雙人房》於元朗劇院重演,除運 用其旋轉舞台外,並且由第二代舞者,李健偉、馬師 雅、宋楠及Christine Kehr主演。 2010年《不是雙人房》於元朗劇院重演,除運 用其旋轉舞台外,並且由第二代舞者,李健偉、馬師 雅、宋楠及 Christine Kehr 主演。 《不是雙人房》於1995年首演於藝術中心麥 高利小劇場,由馬才和及嚴明然編舞及演繹作品。 攝影 張志偉 《不是雙人房》於1995年首演於藝術中心麥 高利小劇場,由馬才和及嚴明然編舞及演繹作品。 攝影 張志偉 2010年《不是雙人房》於元朗劇院重演,除運 用其旋轉舞台外,並且由第二代舞者,李健偉、馬師 雅、宋楠及Christine Kehr主演。
Category
A交流, A劇場製作, A房間系列, A演出, A焦點製作, 作品, 劇場製作
About This Project

《不是雙人房》為「多空間」第二個製作,作品於1995年12月首演於香港新浪潮舞蹈節,並於德國慕尼黑97香港文化節、香港國際學院舞蹈節(舞匯九七)、廣東現代藝術小劇場展演、台灣皇冠劇場及2010年於元朗劇院上演旋轉舞台版。

舞劇靈感源自編舞馬才和及嚴明然1995年旅歐途中的真實經歷,在意大利弗羅倫斯(Florence)逗留期間,無意間聽見隔壁房中一對夫婦正用粵語肆無忌憚地大聲爭吵,是甚麼緣故,能讓蜜月中的兩人惡語相向?而爭執,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中又將如何激化人際關係的矛盾?當年創作期間亦正值97回歸前夕,中英為回歸問題而一直爭拗不休,《不是雙人房》的意念因而產生。

兩個人在同一間房內可以發生甚麼事?

《不是雙人房》是以探索家庭及人際溝通為主題的舞蹈劇場。兩個人同住一間房,卻並不代表一起生活,那怎樣才叫「生活」?房間內的男女主角,雖然共處一室、打扮類似,但想法行逕迥異,心靈隔著遙遠的距離;兩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彼此並無關愛,缺乏溝通與尊重。危機正是在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中不斷積累,最終關係一繃即斷,最後他們各自收拾行李,想要逃離現實,但卻因為害怕、恐懼,無法接受外界或根本無法脫離現實而再次回到「雙人房中」!明天是重新開始?還是繼續重複昨天的生活?舞劇以開放式的結局作結,引領觀眾一起省思「如何誠實地面對自己與他人」的課題。

《不是雙人房》的佈景結合生活與虛構、寫實與抽象;當中真正的桌椅配以虛構平面拼貼而成的馬桶、梳化等家具,再結合文字、對白、視覺、音響設計、劇場及舞蹈元素,在舞台上形成一個似真亦假的房間。

 

製作及演出人員

導演及設計:河馬
編舞:馬才和及嚴明然
演出: 馬才和、嚴明然、馬財勝、宋楠 (2010)、Christine Kehr (2010)、李健偉 (2010) 、 馬師雅 (2010)、鄭靈敏 (2017)、鍾麗儀 (2017)、王海安 (2017) 及周子涵 (2017)
燈光設計:于偉雄 (1995, 1997)、鄧嘉力 (1996)、陳淡疇 (1998) 及 馮國基 (2010)
佈景、服裝、道具設計:河馬及馬財勝
錄像設計:楊振業 (2010)
監製:嚴明然

 

評論及廻響

喜歡肢體表演及對話設計部分,餐桌那段及開始bed那段蠻喜歡的,肢體語言很美麗,喜歡舞台設計有創意。
喜歡他們利用空間的創意。
感覺看到一部份的自己,又真實又孤單。
非常有創意的劇場作品,在整體上很有要求。
這次演出, 在構思上是完整的……利用旋轉舞台,把一對吵架男女與一對情話綿綿男女梅花間竹地呈現, 引發廣闊思想空間。

盧偉力先生
藝評人/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教授


舞者在這次演出中以他們精鍊的肢體運用能力給人深刻印像,尤其是桌上雙人舞一節,更是表現出一切動作難度都在掌握中的神采……馬才和作為編導的細緻要求表露無遺……《不是雙人房》於1995年由馬才和與嚴明然首次創作和演出,十五年後同一主題,同一演繹取向,作品仍然能觸動人心,對人與人的關係反思,仍然能透過舞者一舉手一投足對觀眾作有效的直接溝通。也許,這就是他們兩位的藝術觸覺的驗證。

陳天麟先生
藝發局評審員


音樂和聲效都恰到好處,牆上的短片收到畫龍點晴的效果……形體語言及影音媒體的運用很別緻……男女演員互相之間配合得天衣無縫,可見戲劇的內涵十分豐富,叫做千錘百煉……同學們可以欣賞這一齣好戲,理應幾生修到,希望他們多一些這種機會,建立良好的欣賞藝術表演的能力,則我們社會有幸了。

梁定國
中學老師


單就場地來說,把劇院的平台變成小劇場式空間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佈景是比較簡潔,但effective……其中不欠精彩及Witty的片段……作為一個觀眾,這次是enjoyable journey雖不是甚麼大製作,但有溫馨親近的感覺,不是將很多production wise的gadgets拋給你而是真的引領觀衆進入他們的作品中。

楊志穀先生
藝發局評審員


They had a kind of vaudeville humour.Their smark body language made physical screechings, diatribes, and howlings in what must have been a dream.

Tom Borek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演出日期‭(‬年‭/‬月‭/‬日‭)‬及地點

1995/12/1-3:
藝術中心今天舞台系列 ~〈新浪潮舞蹈節〉
香港藝術中心 麥哥利小劇場

1996/9/14-15:
台灣 台北皇冠小劇場

1997/8/9:
國際學院舞蹈節〈舞匯九七〉
香港演藝學院 戲劇院

1997/8/26-27:
德國慕尼黑九七香港文化節
德國 慕尼黑

1998/12/11:
廣東現代藝術小劇場展演
中國 廣州 廣東實驗現代舞團小劇場

2010/3/3-7:
《不是雙人房2010》旋轉舞台版
香港 元朗劇院演藝廳

2010/3/25-26:
《不是雙人房2010》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
香港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2017/7/26:
北京舞蹈雙周 另類平台《不是雙人房》(選段)
中國 北京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小劇場

2017/9/22-23:
i-舞蹈節(香港)2017:舊「舞」新「單」-《不是雙人房》(選段)
香港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