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vc_row css_animation=""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angled_section="no"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image_as_pattern="without_pattern"][vc_column][vc_column_text]「舞」可能系列 20週年 演出日期及時間: 2019/05/10 8pm* 2019/05/11 8pm 2019/05/12 3pm *設演後藝人談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舞」可能系列為「多空間」探索生命及舞蹈本質的一系列創作,首個作品《「舞」可能—壹》於1999年創作。 這一系列作品過往均由馬才和及嚴明然構思、編排、創作及演出,探索兩人在不同時期對生命及舞蹈的反思與存在的意義。2019年為「舞」可能系列20周年,在全新創作《「舞」可能陸—渾舞!》裏,馬才和及嚴明然將會邀請不同媒體的藝術家參與創作,和他們共同探索如何把生活轉化及提升至舞蹈 。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票價 220 元 (不設劃位) 節目查詢:24700511 創作及製作團隊: 導演及舞蹈:馬才和 「多空間」及i-舞蹈節(香港)藝術總監 2016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舞蹈)得獎人 監製及舞蹈:嚴明然 「多空間」外展及教育總監 i-舞蹈節(香港)監製 舞蹈:文慧 編舞,舞者,中國當代舞蹈劇場先鋒,生活舞蹈工作室創辦人之一 舞蹈︰陳紹傑 1988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 曾經是香港舞蹈團全職舞者,99年成立了舞蹈學校­Billy Chan Dance Con­cepts (BCDC) 文字創作﹕俞若玫 獨立創作人,成立「銀青乒乓」,推動Creative aging社會價值 音樂︰梁卓堃 有生命、有呼吸的實體 音樂︰邱立信 曾於夏威夷大學修讀人種音樂學, 於各種環境及場合與多位多元藝術家共同創作及演出 攝影︰張志偉 舞台攝影師及導師、生活設計師。全職為各大小藝團及藝術機構拍攝,以相機觀看藝術演出為生 服裝及舞台設計︰鄭慧瑩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佈景及服裝設計系,獲榮譽學士學位。多年來積極參與舞台及電影之設計及監製工作 聲音及視覺藝術︰曾文通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曾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造型及年度最佳藝術家獎(2008)。柯帕瑪瑪療癒圈創辦人 陶藝︰張啟新 生於香港。1990年開始習陶,近年專注陶泥創作,並分別於2003年及2006年獲取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 燈光:麥國輝 麥氏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主修舞台燈光, 曾參與本地多項大型製作 舞台監督及執行舞台監督:鄺美兒 服裝統籌及助理舞台監督:黃炳堂 助理舞台監督:何馼倬 錄像設計:胡釗鳴、古兆衡 錄像紀錄:鄭珞璋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 css_animation=""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angled_section="no"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image_as_pattern="without_patter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22px"][button icon="fa-vimeo" target="_blank" hover_type="default" text="預告片" link="https://vimeo.com/327250122"][vc_empty_space height="22px"][button icon="fa-vimeo" target="_blank" hover_type="default" text="Making of “TransDance”:...

[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angled_section="no"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image_as_pattern="without_pattern"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column_text]兩位合共壹佰零壹歲的舞蹈藝術家,馬才和及嚴明然伍拾歲後的人生告白……! 演出日期及時間: 2016/04/23 (8pm) 2016/04/24 (5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知命之年」的人生回顧:舞蹈藝術家馬才和及嚴明然踏進伍拾歲後,繼續尋找舞蹈可能性的劇場創作。 馬才和及嚴明然兩人已年過五十,二人年齡加起來剛好是壹佰零壹歲。為此,他們計劃回顧及整理其舞蹈生涯中的重要片段,並邀請多位在他們生命中曾經留下痕跡及影響的人物參與創作,當中包括來自不同媒界的藝術家及友人,他們將影响《「舞」可能伍 : 一O一》的產生,共同協助尋找一O一種「舞蹈」的可能性! 訪問嘉賓包括(名稱跟據英文姓氏排列): 陳紹傑、洛楓(陳少紅教授)、陳偉光、陳文剛、鄭慧瑩、張啟新、張佳梅、張志偉、張潔芳、張弛、馮國基、馮蔚衡、孔慶良、邱立信、韓思思、郭枝權、黎海 寧、羅浚謙、李海燕、梁卓堃、梁玉麒博士、丸仔、梅卓燕、吳碩暉、史嘉茵、鄧富權、曾永曦、謝玉娥、塚碕由香、文慧、黃大徽、黃仁逵、黃秀瑩、吳報釧、甄 拔濤、楊春江、嚴振德、楊振業、葉彩鳳、余仁華等等… 創作及製作團隊: 構思、編舞、演出及佈景設計:馬才和 監製、編舞及演出:嚴明然 作曲及現場音樂:梁卓堃 燈光設計:馮國基 錄像設計:楊振業 音響設計:羅浚謙 服裝及佈景設計:鄭慧瑩 助理服裝設計及服裝統籌:黃炳堂 舞台監督及執行舞台監督:仇港廷 助理舞台監督及文字紀錄:賴雪敏 助理舞台監督:許智煬 攝影:張志偉 錄像紀錄:鄧鉅榮 @agogofilm 、 何善中 @zentral production 音樂: 除以下音樂,其他音樂由梁卓堃創作。 1. Marie Martine Simandy - Theme Valse Lente En 34, In 2. Randy Sparks - Today 3. 小川紀美代 - 夢のあとで[/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angled_section="no"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image_as_pattern="without_pattern"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22px"][button icon="" target="_blank" hover_type="default" text="《「舞」可能伍:一O一》精華影片" link="https://vimeo.com/167097829"][vc_empty_space...

[vc_row css_animation=""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angled_section="no"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image_as_pattern="without_pattern"][vc_column][vc_column_text]這是《「舞」可能》系列的第四部曲《馬才和的舞蹈展覽- 2009》的第二部,是馬才和於 2009 年 7 月 25 日至 8 月 24 日,為期一個月,每天 24 小時的網上表演及生活展覽的延續。馬才和在他這次《舞蹈展覽二》中與觀眾一同回顧他的崎嶇、古怪、不凡又多變化的舞蹈人生,《馬才和的舞蹈展覽- 2009》是他個人的對生命及舞蹈探索經歷的呈現與分享……。 這不僅僅是一場舞蹈自傳,既有吉光片羽式的回憶:童年時光、習舞歷程、創作感悟、從舞者到舞團總監的人生積累,亦有即興的淋漓抒寫,對「美」、對「自在」的追索,對身體與空間的開發,對生與死的終極關懷。這更是展現馬才和即興式舞蹈不可複製的臨場智慧,是身與心的融會貫通,也是他詭怪、崎嶇、幻化萬端舞蹈風格的成熟演繹。   製作及演出人員 構思、編舞、導演及舞者:馬才和 監製及舞者:嚴明然 (表演嘉賓) 現場音樂:邱立信 音樂設計:羅浚謙 燈光設計:陳焯華 舞台設計:陳友榮 錄像設計:楊振業 服裝設計:梁健棠   評論及廻響 他的舞蹈動作很細膩,從指頭到每一吋肌肉都展露出對空間的不同感應。這個舞蹈作品看得出Victor很用「心」地創作出來的,他不但將一個月閉關以來對身體、對環境的感應化作了不同的身體語言及即興的嘗試,而且他亦透過不同的藝術手段、聲音、裝置、錄像等多種媒介,去演繹他的舞蹈歷程……這是一場很吸引、效果很好的舞蹈演出。 Myron Lee 舞蹈手扎 作品揉合了幾種媒體以平衡比重,讓它們各自發揮特點,恰到好處地交織在一起,不斷為大家帶來動感和視聽的剌激,有效地透過演出將本來是非常個人的心路展現出來,讓觀眾親切地一起走過,……是黑盒劇場製作的好例子,為觀眾帶來了一次優質的藝術體驗。 陳天麟先生 藝發局評審員 Ma performed with commitment and sincerity. His movement was original and personal. There was no demonstration of technical skills but an honest sharing of his...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此系列作品,旨在探索劇場與舞蹈的關係,重新審視並發掘舞蹈的其他可行性。 各自各舞蹈系列:《「舞」可能!?》 此乃《「舞」可能!?》系列的首個演出。透過這個演出, 編舞者嘗試以最簡約、最低成本及最少後台的人力物力參與下完成製作, 將小劇場和小型製作的可能性推到另一極限, 開創另類的表演空間, 探索舞蹈與劇場的可能! 將一切「無」可能變得「舞」可能!馬才和及嚴明然:「我們這次創作中給予自己很多自由,但原來這些自由亦在某程度上是一種限制,我們嘗試放棄劇場所提供的支援,將技術的因素減至最低,但最終在演出中仍然出現了很多小道具。因為要嘗試放棄劇場的技術支援,我們需要其它的手提式燈光和音響設備,結果出現了:營燈、電視機、頭燈及手提式的擴音設備、再加上人聲及舞者身體,演出前後台就完全由兩個人來完成。」   《「舞」!? 可能》―― 選段 藝術力抗愛滋 ’ 99《我舞愛滋》 「多空間」僅以此 15 分鐘的《「舞」!? 可能》選段獻給愛滋病患者,鼓勵他們勇敢地活下去。   《「舞」可能II ―― 黑暗角落》 香港-挪威 創作此作品時「多空間」成員馬才和與嚴明然,正面臨舞團的年度資助被藝發局終止,而辛苦經營的家園經歷天災後繼而被政府逼遷及清拆。家園被清拆的翌日,兩人仍要回到劇場這個黑箱中,繼續上演《黑暗角落》,此作品亦同時被挪威卑爾根(歐洲文化之都 2000)BIT 邀往演出。 「多空間」帶領觀眾走進近乎全黑的劇場中,與觀眾一同經歷、探索,看不見的舞蹈;一同在全黑的劇場空間內探索方位與方向,到底黑暗的宇宙空間,是否有角?作品由一段數分鐘的肢體語言開始,然後整晚演出就從這數分鐘的舞蹈中一直轉化及變奏出呼吸、節奏、文字、氣味及影像等……,觀眾就在全黑的環境中來感覺、聆聽、參與及接觸這連串舞蹈的變奏……!   《「舞」可能III ―― 這是一個舞蹈表演!?》 香港—南韓—香港 2000 年「多空間」,受邀往挪威在 USF 作藝術家駐場,並獲邀在 Oktoberdans 舞蹈節中進行環境演出,創作了《呼吸》,當時 BIT 節目總監邀請兩人參與晚上一個讓當地年輕藝術家演出的平台。在白天環境演出完成的同一天晚上,他們創作一個全新的演出,決定在台上跟觀眾講舞蹈,及後衍生出《「舞」可能III》的演出。他們並在當地訪問街頭路人及十月舞蹈節的參與者,問他們對舞蹈的看法,片段最後於卑爾根城廣場中的水池及 BIT 劇場大堂播放,及後訪問片段更成為《「舞」可能III――這是一個舞蹈表演!?》演出的一部分。 當「舞」不再「舞」,當表演不再表演的時候…… 在日常生活中,規條、風格、各種形式和主義常常將我們規限著綑綁著,當我們嘗試追求它,就愈是無法在舞蹈的過程中感受到真正的樂趣。我們欣賞及分析舞蹈,知識愈多就認為可以真正感受到舞蹈本身。而當我們嘗試打破規限以另類方式來表達舞蹈的時候,觀眾是否也同樣能夠接收到呢?舞蹈是否需要有形式?它可以是什麼?觀眾又可以怎樣接收?一個「理想」的表演,極可能只是一個「你想」的表演!表演從探索舞蹈的「符號」出發,「動」的原來不是舞者的身體,而是觀眾衆的腦袋,而演出到末段回歸身體,尋回簡約的表演模式,經歷過後最終得出的只是「活在當下」!   《「舞」可能III ―― 這是一個舞蹈表演II之起舞吧!》 香港舞蹈節2010節目之《三各演異》 《「舞」可能III―― 這是一個舞蹈表演II之起舞吧!》是根據《「舞」可能III―― 這是一個舞蹈表演II之起舞吧!》2000 年的演出版本作調整及濃縮而成的。   《「舞」可能IV ―― 馬才和的舞蹈展覽覧一2009》 跳舞多年,舞者想找出舞蹈演出時當覧下的狀態,在沒過去,也沒有將來的瞬間,是舞者最享受的時刻。於是馬才和衍生出尋找生活當下的意念,遂閉關一個月尋找這種狀態。既然我們經常強調,藝術與生活的連結,舞蹈緣於生活,生活就是藝術,而每一瞬間都是表演,那怕是演給神、別人或自已看。為令觀眾也可以參與其中,整個 30 天的閉關過程原汁在網上直播,讓觀眾即時瀏覽。 而對馬才和來說閉關也許是他為了讓自己逃離煩瑣的行政工作,靜下來進入創作狀態,為《馬才和的舞蹈展覧覽二》的獨舞表演作身心靈的投入。 這是馬才和的獨舞表演/生活展覽,展出的藝術品包括:馬氏潮州人的身體、45 歲中年男人的生活、他的快樂、他的哀傷、他的回憶、他的相片及後現代的他。透過網上 24 小時現場展現馬才和處於不同狀態的他,讓觀眾探索他獨有的舞蹈形式及他的個人生活。 一個人 一個人在舞蹈室 一個人在舞蹈室生活 一個人24小時在舞蹈室生活 一個人連續30天每天24小時在舞蹈室生活 一個人連續30天每天24小時在舞蹈室中尋找生活的舞蹈 一個人連續30天每天24小時在舞蹈室中尋找生活的舞蹈及搜索舞蹈中的生活 一個人連續30天每天24小時在舞蹈室中尋找生活的舞蹈、搜索舞蹈中的生活及生活中的表演…… 此製作並設有網上展覽: 展覽期間在www.y-space.org網上透過視像全候 24 小時即時觀賞。 此外,節目並安排公開會見觀眾時段,每隔七天馬才和設有一小時,容許觀眾預約探訪及會面。   製作及演出人員 導演、構思、編舞、演出、燈光、音響、錄像及服裝:馬才和 及 嚴明然 燈光設計:陳焯華 (系列III 2010)[/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