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多空間」獲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組委會辦公室邀請,參與2013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開幕演出,以「邊緣城市」為題進行創作,於中國深圳蛇口原廣東浮法玻璃廠進行了一個環境創作。   製作及演出人員 藝術總監、構思及編舞:馬才和 監製、統籌及編舞:嚴明然 燈光設計及技術統籌:羅文偉 錄像設計:楊振業 作曲:Allard van Hoorn 音響設計:羅浚謙 助理舞台監督:陳家蔚 服裝及佈景設計:鄭慧瑩 舞者:施卓然、邱加希、陳俊瑋、鄧曉霖、彭宇海、藍嘉穎[/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13/12/06: 深圳蛇口原廣東浮法玻璃廠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四圍跳」是「多空間」為探索表演空間而特設之系列,作品以環境舞蹈(Site-Specific Dance)的方式進行,只要創作者及編舞能想像到的,「多空間」都會盡量安排。 環境舞蹈 顧名思意是根據其環境特色而度身編排的舞蹈,以自然的肢體表達,展示人與環境、建築、裝置等的感知,探討人與自然、城市不同空間微妙複雜的關係和交互影響,既是環境意義的重新發掘,也提供觀者一個審視生活構成和居住本質的全新視角,因而逐漸成為一種越來越受關注的當代舞蹈藝術形式。     製作及演出人員 藝術總監、構思及編舞:馬才和 監製、統籌及編舞:嚴明然 編舞及舞者:施卓然、邱加希、藍嘉穎、彭宇海、胡詠恩、黃珮芝(只參與CoCo Park演出)、Christine He(只參與CoCo Park演出)、羅雪芬、河英美 現場音樂:Sascia Pellegrini[/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13/08/03: 深圳CoCo Park 2013/08/14 & 24: 深圳海岸城[/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四圍跳」是「多空間」為探索表演空間而特設之系列,演出包括室內、室外、劇院大堂、梯間、後台,以至街邊角落,大部份作品都以環境舞蹈(Site-Specific Dance)的方式進行,只要創作者及編舞能想像到的,「多空間」都會盡量安排。 環境舞蹈 顧名思意是根據其環境特色而度身編排的舞蹈,以自然的肢體表達,展示人與環境、建築、裝置等的感知,探討人與自然、城市不同空間微妙複雜的關係和交互影響,既是環境意義的重新發掘,也提供觀者一個審視生活構成和居住本質的全新視角,因而逐漸成為一種越來越受關注的當代舞蹈藝術形式。 「四圍跳」系列《跳上跳落跳出跳入跳進元朗劇院II》 i-舞蹈節(香港)2011節目之一,演出帶領觀眾透過一次探奇歷程來近距離接觸及探索元朗劇院之建築特色,過程峯迴路轉,奇妙有趣。觀眾被引領到元朗劇院不同角落,全方位的欣賞演出,他們不再是乖乖坐在觀眾席,而是自我尋求觀賞角度,360度全方位方式的體會,經驗一次立體的演出。 演出由主持人帶領觀衆遊覧元朗劇院,觀眾除可於劇院不同環境欣賞表演外,並同時可以透過演出了解劇院的前後台設施及其建築特色,演出末段為觀衆參與環節,一起於舞台上盡情舞蹈。   製作及演出人員 藝術總監、編舞及策劃:馬才和 監製、編舞及表演:嚴明然 主持:馮蔚衡 現場音樂及作曲:Edmund Leung、Sascia Pellegrini 及 陳偉光 錄像裝置:楊振業 燈光設計:施駿興 音響設計:羅浚謙 舞台監督及執行監督:陳嘉英 服裝統籌:呂琼珍 編舞及表演者:郭曉靈、許俊傑、關雪漫、葉麗兒、藍嘉穎、黃靜婷 及 Christine He[/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11/11/17-20: 香港 元朗劇院(大堂、走廊、舞台及後台等等)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四圍跳」是「多空間」為探索表演空間而特設之系列,演出包括室內、室外、劇院大堂、梯間、後台,以至街邊角落,大部份作品都以環境舞蹈(Site-Specific Dance)的方式進行,只要創作者及編舞能想像到的,「多空間」都會盡量安排。 環境舞蹈 顧名思意是根據其環境特色而度身編排的舞蹈,以自然的肢體表達,展示人與環境、建築、裝置等的感知,探討人與自然、城市不同空間微妙複雜的關係和交互影響,既是環境意義的重新發掘,也提供觀者一個審視生活構成和居住本質的全新視角,因而逐漸成為一種越來越受關注的當代舞蹈藝術形式。 「四圍跳」系列《跳上跳落跳出跳入跳進元朗劇院》 《跳上跳落跳出跳入跳進元朗劇院》是「多空間」2010年「元朗劇院場地伙伴」節目之一,為劇院環境特色而編舞的舞蹈作品。 從室外跳到室內 從大堂跳到竹庭 從地面跳到樓上 從前台跳到後台 從後台跳到元朗劇院演藝廳觀眾席…… 演出帶領觀眾透過一次探奇歷程來近距離接觸及探索元朗劇院之建築特色,參加者被引領到元朗劇院不同角落,全方位的欣賞演出,並經驗一次立體的表演!   製作及演出人員 藝術總監、構思、編舞及主持:馬才和 監製、編舞及舞者:嚴明然 編舞及舞者:郭曉靈、葉麗兒、關雪漫、藍嘉穎、許俊傑 及 Christine Kehr 現場音樂:梁卓堃、陳偉光 (2010/11/14) 及 Sascia Pellegrini 燈光設計:施駿興 音響設計:羅浚謙[/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10/11/13-14: 香港 元朗劇院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四圍跳」是「多空間」為探索表演空間而特設之系列,演出包括室內、室外、劇院大堂、梯間、後台,以至街邊角落,大部份作品都以環境舞蹈(Site-Specific Dance)的方式進行,只要創作者及編舞能想像到的,「多空間」都會盡量安排。 環境舞蹈 顧名思意是根據其環境特色而度身編排的舞蹈,以自然的肢體表達,展示人與環境、建築、裝置等的感知,探討人與自然、城市不同空間微妙複雜的關係和交互影響,既是環境意義的重新發掘,也提供觀者一個審視生活構成和居住本質的全新視角,因而逐漸成為一種越來越受關注的當代舞蹈藝術形式。 「四圍跳」系列《竹林舞士》 《竹林舞士》是「多空間」2009年成為「元朗劇院場地伙伴」,因而特別為其劇院度身編排的舞蹈。作品根據元朗劇院之環境特色、現場反應,以至觀眾情緒,幻化入舞,引領肢體律動的形態,帶觀眾感受肢體、音效、影像投射與景觀水乳交融的立體經歷。過程中,觀眾由專人帶領分批於元朗劇院不同場景觀賞演出,角度轉變,移步換景,全憑觀衆眾主宰!   製作及演出人員 藝術總監、構思及編舞:馬才和 監制及編舞:嚴明然 創作及表演:馬師雅 、宋楠、廖向民 、張藝生 及 Oxana Banshikova 現場音樂:邱立信、梁卓堃 及 陳啟邦 音響設計:羅浚謙   評論及廻響 作品有效地將元朗劇院的公眾場所變成了充滿活動形體、音樂、燈光及影像的全方位藝術空間,觀眾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獨特的氣氛……舞者利用大堂玻璃幕隔陣造出支撐托舉動作,很有創意…舞者的動作韻味和音樂結合完美……為觀眾帶來了一個有高度又有深度的觀賞空間…… 陳天麟 藝發局評審員 Dance in the Bamboo Garden aimed at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explored space and outlining that particular area. This attempt is overall successful; it allowed the audience to input new meanings to the space, to discover missing spaces and/or to rediscover most usual or banal areas, and therefore opening visions of the space that one might have missed previously… This provided the audience with new insights to the area. Catherine Yau 丘思詠 藝發局評審員 [/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10/01/1-3: 香港 元朗劇院及竹林景觀區[/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 css_animation=""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angled_section="no"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image_as_pattern="without_pattern"][vc_column][vc_column_text]《身體、空間與身份I、II及III》 北京大山子藝術節是由一群熱愛藝術的藝術工作者,於 798 工廠藝術區中自發組織的藝術節,「多空間」於 2005 年獲有關單位邀請前往編排及演出一系列環境表演。大山子藝術節其中一項節目是《時間/空間之二》,是一個將不同作品置於同一個空間(時態空間)裡,依次或同時展開的演出,「多空間」的《身體、空間與身份 II》是其中表演項目之一,而《身體、空間與身份 I》則是舞蹈、現場音樂及環境投影的戶外創作。 2009 年,「多空間」應邀參與深圳OCAT當代舞蹈劇場演出(2009),期間為 OCAT 而度身演出《身體、空間與身份 III》。 「多空間」的成員在香港葵芳工廠內一所工作空間開始,走到北京的工廠區-大山子藝術區、深圳海外華僑城 OCAT 當代藝術中心、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及香港醫學博物館進行創作,嘗試從身體、空間、身份三方面來探索人和環境與身份三者糾纏不清的關係。 說的不同、吃的不同、穿的不同、住的不同、氣候不同、生活空間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不同,造成我們的不同,我們的不同造成了我們的特點還是造成了我們溝通的障礙,我們既然不同但為何能走在一起,而走在一起又是否代表沒有隔膜?別小看空間環境的改變及個人決定,它足以令我們文化及歷史發展改變,更同樣影響我們的行為表達。 《身體、空間與身份》系列透過表演者與環境、觀眾互動交響的創作,讓身體與身份在有限空間中碰撞出意義。 「多空間」創作成員透過現場音樂、舞蹈、環境投影及觀眾參與來進行創作及演出。作品以肢體創作為主體,加以表演者的主觀理念、性格特質和文化差異,利用客觀的環境空間進行多媒體演出。觀眾不僅僅是一名旁觀者,其反饋足以影響表演進程。   製作及演出人員 監製、編舞、構思及演出:馬才和 及 嚴明然 演出:馬才和 (I & II)、嚴明然 (I, II & III)、宋楠 (III)、曹德寶 (III)、彭宇海 (III) 及 Christie Kehr (III) 燈光設計:馬才和 及 李潔汶 (III) 音樂:邱立信 及 梁卓堃 (III) 錄像:王盛信 (I & II) 錄像設計:胡玲玲 (III)[/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thickness="23"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身體、空間與身份IV》 身體在吸納膨脹,我們在空間中不停兜兜轉轉,身份不停在更替轉換……!人生不斷在尋找,真實的、虛假的、純正的、完美無瑕的,我們生活的這一刻轉眼就成為過去,時間/事情沒法凝固停留,生命最終只是一個過程……唯有活在當下。 《身體、空間與身份IV》以肢體創作為主體,利用劇場及客觀的環境空間,結合現場音樂、舞蹈、錄像投影以及互動媒體,讓身體與身份在有限空間中碰撞出意義,一同探索人生的奧妙。   製作及演出人員 藝術總監、導演及編舞:馬才和 監製及表演:嚴明然 錄像設計:楊振業 舞台及服裝設計:陳友榮 現場音樂及作曲:梁卓堃、蔡世豪 表演者及創作舞者:丸仔、鄧暢為、彭宇海、李珵、楊怡孜、潘凱琳、潘美玲、姚楓盈、陳思圓、徐詠殷、陳昭榮 服裝設計:黃鳳芝 燈光設計:羅文姬 音響設計:羅浚謙 製作經理及舞台監督:徐子宜 執行舞台監督:洪雅林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video link="https://vimeo.com/155077058"][vc_separator type="normal" thickness="23"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身體、空間與身份V》 身體是神奇的宇宙,生命是感人而奇妙的旅程,而人類對待身體和生命的行為層出不窮:有人因為身體而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神奇醫學;也有人為了傳統或一己私慾而將別人身體扭曲! 有人做出各種感動事情,為的是要將生命延續多一分一秒;同時也有人對生命毫不尊重,打壓生命,將別人生命變作政治籌碼! 身體原是用作盛載靈魂,延續生命的軀殼,現在卻成了戰場,革命一觸即發!   製作及演出人員 構思、編舞及舞者:馬才和 監製及舞者:嚴明然 舞者:藍嘉穎、徐奕婕、馮誠健、Christine He 表演者: 潘凱琳、潘美玲、曾媛妮、賴雪敏、鄧愛蓮 作曲及現場樂師:梁卓堃 現場樂師:邱立信、李耀誠 佈景及道具設計:黃仁逵 燈光設計:陳焯華 錄像設計:楊振業 音響設計:羅浚謙 製作經理及執行舞台監督:陳寶瑜 舞台監督及執行舞台監督:楊苑澄 服裝統籌:吳順霞 攝影:張志偉[/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video link="https://vimeo.com/154328487"][vc_separator type="normal" thickness="23"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05/05/03: 《身體、空間與身份 I》戶外演出 大山子國際藝術節 Dashanz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中國 北京 大山子藝術區 東京畫廊前 2005/05/4-5: 《身體、空間與身份 II》 (時間/空間之二) 中國 北京 大山子藝術區 798 時態空間 2009/12/17: 《身體、空間與身份 III》 (交叉: OCAT 當代舞蹈劇場演出 2009) 中國 深圳 OCAT 廣場及展覽廳 2011/07/23-24: 《身體、空間與身份 IV》 香港 兆基創意書院創意大道及多媒體劇場 2013/02/1-3: 《身體、空間與身份 V》 香港 醫學博物館 2016/12/17-18 《身體、空間與身份 IV》 中國 上海 當代藝術博物館三樓小劇場[/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此乃 2001 年乙城節《山水視藝計劃》閉幕節目,此項計劃是為了探討地貌在這個時代的概念。而上環太平山街一帶滿佈樓梯斜路的地理環境,一個香港典形的地貌,正好用來舉行配合環境(site specific)的街頭藝術活動。 讓藝術家可以有機會與環境、街坊、記憶和日常生活進行互動創作。 一羣不同媒體的香港獨立藝術工作者,包括舞蹈、音樂、時裝、視覺藝術、行動藝術、錄像藝術家,在上環磅巷裏配合環境,透過與行人、觀眾、表演者本身的互動撞擊,而產生不可預知的藝術創作,構成一幕幕震撼而美麗的景象。   製作及演出人員 構思、編舞及演出:馬才和 及 嚴明然 演出:馬才和、嚴明然、黃文慧、孔慶良、馮麗青、丁燕燕、陳嘉倩、林嘉韻、胡綺雯、余碧芳、麥潔冰 及 塚碕由香 服裝設計:鄧達智[/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01/01/20: 藝穗會乙城節主辦 香港 上環 太平山街,普仁街和磅巷交界[/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2000 年,當人人在慶祝千禧之年,馬才和及嚴明然在香港(新界錦田)的家剛好被政府拆掉,當年可謂無家可歸之際,大屋被拆後第二天他們即在香港上演《「舞」可能II—黑暗角落》,接連演出後數天就是被邀請前往挪威卑爾根(USF)到那邊作藝術家駐場,並且再度上演《黑暗角落》,及後又被當地的 Oktoberdans「十月舞蹈節」委約創作環境舞蹈。在有限的資源下他們一共製作了兩個作品,其一就是《十月舞蹈計劃一呼吸I》。其後此作品一直被邀前往海外及內地上演,當中包括: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北京 798 藝術區、波蘭貝托姆(Bytom),香港方面因為主辦機構恐怕演出涉及公共空間問題,作品因而一直被拒諸門外,及後「多空間」於 2008 年自行主辦,《呼吸I》最終才能在香港的旺角及銅鑼灣街頭上演。 《呼吸I》是一個透過呼吸和身體與城市對話的作品,運用白綿被加上橡筋繩包裹著身體,只靠簡單的呼吸帶動身體與地面滾動演出。 《呼吸I》是: 一件會呼吸看似有生命的物件 一件看不出是甚麼的物件 一件不知是男是女的物件 一件不知是黃、白、還是黑人的物件 一件不會閱讀都市人類符號而活動著的物件 一件會動的雕塑 一件…… 首演於挪威卑爾根(Bergen)「十月舞蹈節」Oktoberdans 《呼吸I 》首演於挪威卑爾根,當年「多空間」成員馬才和及嚴明然二人被邀於十月舞蹈節(Oktoberdans)編排環境舞蹈,可惜因主辦當局所提供的資源有限,原先的構思於卑爾根市中心廣場運用投影與舞蹈結合的方案被拒,唯有重新構思如何完成創作,在眼看到卑爾根城市的斜坡特色及自身流落他鄉,因而引發他們創作此作品。由於是首次上演,又身處在外地,無法找到合適服飾,最終他們找來白棉被4張來自製服裝,開始了《呼吸I》在卑爾根的首演!   第十屆Tanzwoche舞蹈節Wishful Thinking計劃中再度上演《呼吸I》 2001 年「多空間」應邀往德國德勒斯登參與第十屆 Tanzwoche 舞蹈節――「Wishful Thinking計劃」,此計劃由一班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主理,來自挪威的藝術家 Jana Winderan 的願望「WISH」就是邀請「多空間」成員馬才和及嚴明然二人在德勒斯登演出《呼吸I》。最終他們在7天內在城市中7個不同的地點滾動;僅靠一小孔與外界聯繫卻看盡人間百態,遇到當地人對此白色物件的不同待遇,有視他們是街頭賣藝人而打賞的,有路過把賞錢拿走的,有陪著他們一起滾的,也有不明所以拉著藝人激動地發言的,更有在藝人身上踢一腳的,當然也有漠視的人。   好友邀請《呼吸I》現身北京大山子 798 藝術區 2005 年 5 月,「多空間」受北京好友吳文光及文慧(生活舞蹈工作室創辨人)之邀參與「北京大山子國際藝術節」,《呼吸I》終於三度上演,今次是在祖國著名的北京798藝術區內的4個地點滾動。其中一次演出途中,因為圍觀的人實在太多而阻礙了交通,在演出中途受到保安驅趕,但是次旅程却感覺到內地群眾對當代藝術的好奇與渴求!    2008 年《呼吸I》 終於在香港街頭首演 《呼吸I》是在「多空間」一連串的災難打擊後,2000 年在異鄉卑爾根發表的作品!日後的《呼吸I》一直只能在外地延續,香港卻因為主辦機構的多次拒絕而無緣在本地上演。2008 年的 6 月,《呼吸II――現象》在香港重演,適逢時代廣場的公共空間事件在城中鬧得沸沸揚揚,「多空間」決定將《呼吸I》在香港上演,期望可延伸引發群眾正視在公共空間進行自由創作的問題,最後透過「多空間」自行主辦,《呼吸I》終於在攝氏三十多度高溫及高濕度的環境下,在香港的旺角行人專用區及銅鑼灣時代廣場上演。 波蘭貝托姆(Bytom)演出,敵不過大自然香港演出後的1個月,「多空間」參加波蘭「第十五屆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呼吸I》在貝托姆的街道再度上演,滾動的白色物體再次與異鄉的街頭及民眾對話,演出開始一直十分順利,雖然白色物體在過往的演出一直遇到不少障礙,包括:高温溫、日曬、被驅趕及受到襲擊,但也無法阻礙「呼吸」繼續前進,但在貝托姆的演出最終還是敵不過大自然, 末段被突如其來的雨水中斷了。   製作及演出人員 構思、編舞、演出、服裝設計:馬才和 及 嚴明然 (卑爾根2000及德勒斯登2001/7/3及5) 客串演出:Reinaart Vanhoe (德勒斯登2001/7/5)[/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00/10/10-11: 卑爾根十月舞蹈節-挪威 挪威 卑爾根城 2001/06/29,30 2001/07/2,3,5,7,8: 第十屆Tanzwoche舞蹈節: 「Wishful Thinking Project」 德國 德勒斯登 2005/05/1-3: 大山子國際藝術節2005 中國 北京 大山子798藝術區 2008/06/15(5:00p.m.): 香港 旺角 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 香港 銅鑼灣 時代廣場 2008/07/08: 波蘭第十五屆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2008 波蘭 貝托姆市中心廣場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多空間」獲非洲津巴布韋的 Harare 國際藝術節邀請,前往當地為 Charter House 而度身編排的一個環境舞蹈。馬才和及嚴明然在 Harare 和當地的演員、舞者及音樂家一同排練了兩個星期,最後共演出六場。《舞匯雜碎》的題材是源於中國的一種炒飯,將不同的物料共冶一爐,就像這個演出實際就是一個跨越媒體與跨國界文化的結合,演出並匯合了舞蹈、音樂、環境聲音、形體、裝置、建築空間、都市環境及當地觀眾而成的一個製作。   製作及演出人員 構思、編舞及演出:馬才和 及 嚴明然 演出:Harare的表演者與樂師 佈景設計及裝置:河馬 及 馬財勝   評論及廻響 The audience is kept guessing on the next mov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eing entertained. …Y-Space was excellent…. The choreography is well executed. Their performance cuts across cultures. Harar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 Arts 2000 The Herald [/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00/04/26-05/01: 非洲 津巴布韋 Harare Charter House HARARE 國際藝術節 2000[/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1999 年為慶祝文化中心十週年,「多空間」獲邀為文化中心度身訂造一個環境表演,演出是根據文化中心的環境特色入題,當中包括它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及該處遊人的生活。透過環境裝置、獨特的環境舞蹈及音樂,將文化中心變為一個現代舞的展覽場,觀眾可穿梭其中自由參觀欣賞,其中互動的環境表演環節更將觀眾也變成演出的一部份。 環境裝置 文化中心的外牆和建築給予人冰冷感覺,為求令文化中心變得更加親切,因此《舞蹈拼貼嘉年華》之設計特意於文化中心廣場安放了一系列的室內家俱,並於水池上放滿了成千隻玩具鴨及大量的白色汽球。 演出分為以下組別: 天使―― 因文化中心十週年誌慶,天使特意來到文化中心參加這次《舞蹈拼貼嘉年華》,她穿梭於不同環境與群衆眾一起共舞! 歷史組―― 舞者穿著由傳統概念衍生的服裝,手持日常生活的工具或自製之敲擊樂器,於特色的地點停留表演; 現代都市組―― 將文化中心外少有的都市活動帶到這裡,並穿梭於群眾中,發展出一連串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之舞蹈表演,觀眾不知不覺地成為演出的一部份; 環境組―― 以翱翔萬里為題材,舞者透過他們的肢體飛翔穿梭於文化中心外的水池、廣場、海旁及碼頭平台等地方。   製作及演出人員 導演、統籌及環境裝置:河馬 構思及編舞:馬才和 監製、編舞及演出:嚴明然 演出:林志傑、阮志良、翁少娟、周紅、張詠翔、張妙韻、麥潔冰、區麗芬、鄭勵、梁兆齡 及 馮誠健 服裝設計:麥潔冰 環境裝置:馬財勝[/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1999/11/13: 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大堂及水池[/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