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vc_row][vc_column width="1/4"][vc_column_text] 中文大學社工碩士學生的形體藝術工作坊 [/vc_column_text][vc_gallery type="image_grid" interval="0" images="21461,21553,21458,21455,21552,21457,21548,21554"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0"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 images_space="gallery_without_space"][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vc_column][vc_column width="3/4"][vc_column_text]《舞蹈的社工– 社工學生的舞蹈課》 一年一度,中大社工系的學生都會來「多空間」上一堂舞蹈藝術實習課,而今年度就在5月23日舉行。社工是助人自助的職業,自然需要懂得鑒貌辨色,了解案主的需要從而提出適當的協助;但上舞蹈及形體課堂對社會工作有什麼關係呢? 跟身體蜜談 課堂一開始,眾人經過個多小時的舞蹈課之後,身體已疲累不已,導師Victor 於是讓各人慢慢躺臥在地上,由聆聽身體各個部分開始,讓身體呼吸,再感受身體的重量,從腳趾頭慢慢收緊至大腿,再慢慢放鬆;然後變換姿勢,重覆這練習。在躺下、坐起、站立的過程中聆聽由身體帶出的訊息,細細感受姿勢轉變的過程。Victor繼續邀請各人嘗試一些平時不會在意的姿勢,像蜷曲身體伏在地上,然後連繫到日常生活中,什麼時候需要這樣的姿勢;或挺胸卻手拉向後,又或者昂首縮膊,再想想日常生活中或什麼工作會產生這樣的姿勢?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他們又聆聽到什麼…? 其實平日我們身體都會有不同的活動和姿勢,卻很少會留意這是什麼感覺,或聆聽到身體帶給我們的是什麽訊息。就這次工作坊中,有同學分享:「跪下時臉貼地,感覺很卑微,因只能看到對方的腳,不親身體會就不會知道此感覺。」 由聆聽身體到細味食物 午飯時間,在導師Timothy帶領下,大家靜心觀察及品味食物的顏色、氣味同味道,慢慢咀嚼,在品味食物的味道過程中,不能與別人交談。都市人往往因為急促的生活節奏令大家錯過很多細節,透過這個簡單的日常飲食咀嚼過程,同學從自身到品味生活再去聆聽他人,體會到生活在當下的滋味。 飯後進行的活動是二人或多人一組的活動,都是加深對身體的了解。其中一活動是二人一組,一人想想身上有哪些地方疼痛或曾受創傷,然後用動作及身體將其訊息傳送去對方身上,在配對的組員身上按摩以傳遞訊息。之後再交換角色,在對方身上重覆之前自己聆聽到及感受過的訊息,力度和手勢也要近似。 大家都熟悉對方的身體後,開始玩一個「勢均力敵」的遊戲,有點像接觸即興中彼此在對方施力,但卻要保持平衡的狀態。當找到一個大家都舒服的位置,就是大家都是「五←→五」的狀態,再轉另一個姿態,例如是雙手互撐或背靠背。同學們都玩得開懷,不斷發現身體那些部分可以作支撐。然而Victor 不斷喊出不同比重的口令如「三←→七、四←→六」,同學們先用雙手,再用身體各部分,務求達到要求,不把對方摔在地上,「十零」的時候,有人把對方整個抱起,當然抱起那人是承托了十分的重量。 分享時段,大家都覺得「四←→六、六←→四」時最享受,「一←→九」或「二←→八」時,承托那方固然辛苦,被托那方也怕對方辛苦而心中不快。導師勉勵大家不要怕身體接觸,日常生活中不同環境我們都經常有不同程度的身體接觸,如情侶、父母和子女、消防員救人、運送病人、摻扶長者時也會出現身體上不同比例的接觸,但我們很多時都是怱怱忙忙,卻忽略當中身體接觸的訊息。當你放慢腳步時才發現,原來身體接觸可以帶來無限訊息,學會聆聽身體訊息,尋回被遺忘的感覺。 創作時刻 運動完身體,又是大家動腦筋的時候。大家先想2個單詞,再用動作去表達這個字。大家再圍成一圈,一個接一個將動作呈現。然後,再將2個動作連成一個短句,就如文字創作一樣。熱身之後,可以從空間及時間上作些變奏,例如延長、加快動作的節奏,也可以放大或縮小動作,重覆那個動作也可。之後分成5組各自表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開始所有組員都各有各做,但其中一組當中,有一人卻逐一朝其他人重覆跪拜的動作,反而把5個故事串成一個故事;大家這時發現原來聯繫是很重要。 一張紙的魔術 一張紙的把戲應用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效果,因為不同背景的人的思維可說是南轅北轍。各人觀察導師Victor將一張紙從空中掉下,再用手上的紙轉化成另一作品,有人摺了一只船,上面寫了relation;有人撕了一個心形,有人造了立體雕塑,不同方向有不同姿態。大家圍著眾多作品評頭品足,最後選了一件自己喜歡的作品跟組員分享,再用動作表達出來;最後再由原作者解釋創作動機,例如紙船真是relationship的意思;有一張紙上有小洞,原來是原創者看見紙落下的地方是黑色的地板,所以在白紙上呈現這狀態。有些作品很感性,寫了詩句說自己落下是黯淡神傷,但一張紙延伸出來的卻是神彩飛揚。 總結 有人提問藝術跟社工工作有什麼關係?中大的指導老師Timothy 提醒同學,大家過於著眼實用性,反而忘卻服務對象是人。現在是透過了解身體才能去了解人,懂得聆聽比擅用技巧更重要。作為一個老師,他提出最好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學到最多的東西而不是教了多少。 這一堂舞蹈形體課,相信除了開了眼界、長了見識以外,懂得反思處理生活大小事務時的態度才是最大的發現。 文:晴天朗 攝:Y-Space[/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4"][vc_column_text]《緣舞場59》[/vc_column_text][vc_gallery type="image_grid" interval="0" images="20664,20665,20666,20667,20668,20669,20670,20671,20672"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0"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vc_column_text]舞蹈與多媒體即興研習週第一天 (5/5/2015)[/vc_column_text][vc_gallery type="image_grid" interval="3" images="20673,20674,20675,20676,20677"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0"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vc_column_text]舞蹈與多媒體即興研習週第二天 (6/5/2015)[/vc_column_text][vc_gallery type="image_grid" interval="3" images="20678,20679,20680,20681,20682"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0"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vc_column_text]舞蹈與多媒體即興研習週第三天 (7/5/2015)[/vc_column_text][vc_gallery type="image_grid" interval="3" images="20683,20684,20685,20686,20687,20688"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0"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3/4"][vc_column_text]「多空間」於5月5至7日在「多空間」舞蹈創作室舉辦了舞蹈與多媒體即興研習週,每天由兩位藝術家帶領研習工作坊,整個研習週內容豐富又極具意義,過程同時有文字及錄像紀錄,並於Y-Space網頁上即時免費轉播。研習週之圖文紀錄可參閱「多空間」電子月刊2015#6。 完成研習週後,參與藝術家於5月10日在Y-劇場演出《緣舞場59》,是他們共處三天後的一次互動創作及分享。   舞蹈與多媒體即興研習週製作及演出人員 參與藝術家: 舞蹈-郭嘉源 (香港)、雷琰 (北京)、連國棟 (北京)、馬才和 (香港)、彭宇海 (深圳)、嚴明然 (香港) 音樂-Les FONG (香港/美國)、邱立信 (香港/美國)及史嘉茵 (香港) 文字紀錄:司徒嘉怡 (上海) 即時網上文字及圖像報導:賴雪敏 (香港) 即時網上轉播統籌:吳碩暉 (香港)   《緣舞場59》製作及演出人員 舞蹈:郭嘉源 (香港)、雷琰 (北京)、連國棟 (北京)、馬才和 (香港)、彭宇海 (深圳)、嚴明然 (香港) 音樂:Les FONG (香港/美國)、邱立信 (香港/美國)及史嘉茵 (香港) 燈光:何成斌 (香港) 音響:羅浚謙 (香港) 錄像設計:黃漢樑 (香港)[/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button target="_self" text="宣傳單張" link="http://www.y-space.org/wp-content/uploads/2015/06/leaflet_v11.pdf"][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button target="_self" text="場刊" link="http://www.y-space.org/wp-content/uploads/2015/06/IPL59_House_Programme_20150507_2-01.jpg"][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button target="_self" text="評論 (dance journal/hk 17-3 - 史洛文)" link="http://www.y-space.org/wp-content/uploads/2015/06/dance_journal_17-3_ALL.jpg"][vc_empty_space height="32px"][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width_in_percentages=""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多空間」是次邀請司徒嘉怡為為期三天(5月5至7日)之舞蹈與多媒體即興研習週進行了文字紀錄,而部分文字則來自獲邀之藝術家及參加者。 司徒嘉怡之文字紀錄: 5/5/2015 暖身 先從最基本的身體存在開始。呼吸、gravity,感覺身體的重量,與地板/地心引力的連接。深呼吸,身體如陽光照耀下的融雪,慢慢消融、下沈、頭往地垂掛。一切是自然舒服的。Victor  說他在尋找一種有機的身體訓練方法。我想呼吸和重量大概就是核心。我們總得呼吸,重力是維繫這個宇宙的根本物理法則。一呼一吸之間,我們怎麼反應、運動,能否調節控制呼吸的方式,深、淺、緩、促…豐富身為表演者的存在,掌控或擴大身體的表現力與質感?至於所有運動,似乎亦可詮釋為一切順從或對抗地心引力的過程;一種維持、或者切換變動、或者同時一部份順從而另一部份對抗的種種關係。我們從站立下至地板,尋找以不同的方式坐、伸腿、鬆胯的可能性──一種重量和身體基礎結構(骨架、關節)的試探… 聆聽及探索身體 接著,以身體基礎結構為出發的試探繼續擴大。我們用手的不同部位──手掌、手背、手臂、手腕──搭配關節的轉折觸地以移動。身體結構轉折擺放的可能性持續與地心引力對話。我感到皮膚貼、壓、滾過地板的觸覺,於是觸覺也被喚醒。Victor 要我們嘗試臀部不著地,依靠身體其它各部位與地板的接觸而移動。他不時提醒我們要專注於感覺運動的過程,並探索身體能形成如何意想不到的姿態。他要我們進入十次的造型,去關注造型之間的journey,也關注停頓時的感知 ──感知空間與空間裡其它的身體;在那個造型裡看出去是個什麼樣的世界?身體的創造力和感知一切「關係」的敏銳度被喚起。現場有即興的音樂伴奏,「關係」是空間、人、聲場的定位、對位、流動… 走路練習 我們再度起身。Victor 先要我們感受雙腳站立時身體的重量,然後要我們轉換重心 ──左右、前後、順逆時針的大圓小圓…然後練習讓重量完全放在一腳,拿起另一腳,然後轉換,然後走起路。我好像重新學習走路,前、後、左、右,如何控制收放身體的重量,或保持穩定,或大步小步、或高步低步…Victor 再要我們鬆胯,於是「走路」的姿態更多元了,接近了「舞蹈」。 身體留下的軌跡 在空間中我們開始稍微更加自由地運動,嘗試速度的變化,嘗試把自己嘗試的東西再往極限推進(如,慢可以多慢?)。Victor 要我們關注身體的所有動作,身體的所有部位在空間中皆留下痕跡,所以在舞動當中你留下的軌跡是什麼?這讓我更加有意識地打開身體各部位的知覺。譬如說,我在舞動時,我的後頸在空間中留下了什麼樣的軌跡(你有想過嗎)?為此,我認為自己的身體也因而衍生出更多運動可能性的慾望。心境上是一種很奇妙的,同時「內觀」「外觀」的狀態。如果每一瞬間身體的細節存在感皆如此飽滿,那麼就算不動也生機勃勃了,是不?(或者,像內地藝術家會說的,「氣場很強」吧!) Transformation 轉化 從探索如何用身體/舞蹈表現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到各種媒介之間的「轉化」──現象、圖畫、舞蹈、音樂之間的往返與衍生。 Victor 給每個人一張紙、一枝鉛筆。他要我們看著他往空中拋出的一張紙(紙滑入了空氣流間,下墜,又快速地打了幾轉,滑到了地上,不過三、四秒之間的事),然後要我們用紙筆捕捉我們看到的東西。以此生發的詮釋自然五花八門。有人是用單純的線條勾勒出類似紙張在空氣中飄滑的路徑;有人捕捉到的是方正平面紙張的穿梭於佈滿的空氣中(我詮釋為不同界質的交錯);有人在畫下線條之外還用文字寫下了心聲(「唉呦我不想走得那麼快/很快一瞬間我還看清楚就著地了。」);有人在紙上以鉛筆頭穿了好幾個洞,洞與洞之間再以直線連接,整體是一個曲線的路徑,實體的鉛筆頭再插入其中兩個洞使得紙張一角彎曲成立體的弧形;有人索性完全不用鉛筆作畫,而是把整張紙折曲成一個立體的圓弧雕塑。 如此,一張紙從空中拋出滑落至地面,「轉化」成了十種全然不同的圖畫與紙雕。 從Translation(翻譯)到Transformation(轉化) 這個過程或許涉及「翻譯」(translation),但鮮少會是如「翻譯」般在兩種媒材間建立系統性、一對一的「忠實」(“faithful”—note the quotation mark…) 呼應,而多會產生某種「轉化」(transformation)。Victor 提到每個人都有他的主觀與歷史 (history, even ancestry),必然會生發不同的表現。我想這是一種生機和創造。It’s what’s exciting about life… Victor 提到了 re-transformation, delayed transformation (延遲的轉化;可以不要馬上反應,儲存到之後再表現), dialogue (對話,也可以有對抗)等變奏。 任何東西都能舞...

[vc_row][vc_column width="1/4"][vc_gallery type="image_grid" interval="0" images="20574,20575,20576,20577,20578,20579,20580,20581,20582,20583,20584,20585,20586,20587,20588,20589"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0"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3/4"][vc_column_text]「多空間」追趕跑跳二十年…… 生命就像長跑,只能繼續,在一呼一吸中學習微笑…… 《追趕跑跳……轉》是「多空間」成立二十週年而特別製作之舞蹈劇場作品,於5月2及3日在葵青劇院演藝廳順利上演,一次過回顧「多空間」二十年來的經典作品,當中包括:一九九五年創團作品《冇關係》、一九九六年作品《不是雙人房》、一九九七年作品《昏迷》、一九九九至二○○○年作品《「舞」可能?I – III》、二○○○至○八年作品《呼吸I及II》、二○一○年作品《反反覆覆》、二○○五至二○一一年作品《身體、空間與身份I – IV》、《緣舞場》即興創作及二○一五年全新作品《追趕跑跳……轉》等,透過重編及新編這些作品選段,加上錄像投影及裝置,展現「多空間」二十年來的創作歷程。 製作及演出人員 編舞、導演及舞者:馬才和 編舞、監製及舞者:嚴明然 作曲及現場音樂:Edmund [email protected] Interzone Collective、Les FONG、黑鬼 燈光設計:馮國基 舞台及道具設計:曾文通 服裝設計:鄭慧瑩 錄像設計:楊振業 音響設計:羅浚謙 製作及舞台經理:何美蓮 執行舞台監督:劉雅婷 創作舞者:曹德寶、Christine HE、韓嘉政、林波、雷琰、連國棟、岑智頤、邱加希[/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width_in_percentages=""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 《Art Plus》2015年6月號 文:洛楓 二十年的游走與求索:Y-Space的《追趕跑跳……轉》 經典的電視對白會問:「人生有幾個十年?」在藝術領域的處境卻是:「一個舞團能撐幾個二十年?」1995年由馬才和與嚴明然成立的「Y-Space多空間」便是走過兩個十年的本地獨立舞團,長期積極拓展不同類型的舞蹈創作、交流和培訓,每兩年舉辦一次的「i-Dance舞蹈節」結合環境舞蹈、劇場演出、即興與跨媒體實驗,更成為舞團立足這個城市的標記,來到二十週年的時間邊緣,馬才和、嚴明然和他們的創作舞者帶來了《追趕跑跳……轉》。 「跑」和「轉」的複奏基調  《追趕跑跳……轉》以片段形式截取和串起從1995年到現在的經典作品,卻不是「舊作」重演,不單因為表演場地的移換,像原是在醫學博物館演出的環境舞蹈給置入了劇場,劇院的空間調度與舞台設置令舞蹈段落必需重新編創,注入新的元素與調整;此外,也在於表演者的世代更替,當年的演出者換上了新的臉孔,在本地舞者林波、曹德寶、韓嘉政、岑智頤和邱加希以外,加入了前「陶身體劇場」舞者雷琰和來自北京的連國棟,還有生於德國卻移居香港的Christine He,形成非常混雜的形相,八個舞者來自不同的基礎訓練與文化背景,像芭蕾、現代舞、街舞、武術、形體和劇場,因而造就迥異的身體風格和舞動質感,當中林波、雷琰、Christine He和邱加希尤其亮眼,很能展示獨特的個性與型格,讓人記住了身影!當然,作為「多空間」的創辦人,馬才和與嚴明然是台上的靈魂人物,他們二人一跑一轉,是整個演出的結構支柱:開場前馬才和已經一人在劇院外面的空地上奔跑圓形的路徑,而嚴明然則在劇院舞台的後景以「蘇菲旋轉」的身段持續圓旋,就這樣一「跑」一「轉」帶動了演出的內外空間,同時亦成為流程中的「間場」,像針或鈕扣,織縫了綿密的場景肌理,也扣連了不同年代的舞蹈斷片,既呼應了「舞題/ 母題」,一個舞團二十年來上下求索、四方游走的足跡,同時也借用了「重複」的動作技法彰顯複奏的基調與美學取向。 機動多變的舞台空間  從室內到室外、從台上到台下,《追趕跑跳……轉》非常切合「多空間」的文化意義,這個舞團的作品特色本來就不限於一時一地,從元朗到葵涌的基地遷徙,從黑盒劇場、大劇院、泥田、竹林、圍村、博物館到公園、社區、戲棚和工廠大廈等等,讓舞蹈結合環境與多媒體,跟城市的盛衰發展呼吸與共,充份發揮空間的多元與多變,而《追趕跑跳……轉》基本上也貫串了這個精神的主軸,佈景設計師曾文通鬼斧神工地善用了葵青劇院演藝廳大舞台的機械能動性,借用了旋轉台中台、前後景的升降台和頂端的活動支架,為不同的舞蹈段落營造非常異類的空間。正如在「演後藝人談」的環節上,曾文通解說所謂「舞台空間」其實就是「建築空間」,是人的活動場域,內裏有不同的小空間互相對話,也有不同的舞者來回穿插,空間的形態建築了身體的語言、連繫了動作的方向;此外,他也強調過去二十年「多空間」的演出作品,無論是舞台還是環境的裝置都帶有許多「框架」,像鐵籠、箱子、囚室、活動房間、支架、燈框等等,「空間的間隔」矗立了舞台的視覺景觀,而舞者與角色如何突破和對抗這些「框架」則成為潛在的母題。在這種空間的機動變化中,我們看見舞者從高台跳下、從後台推出、在圓台旋轉、在浮沉的橫樑下起舞,讓視覺與思維不停的進進出出、推拉逆反,這些空間的調動猶如城市地景的縮影,舞蹈的表象是生活內在的呈現。 激情時代的舞影  「多空間」的舞蹈作品一直扣連時代的變遷,巨變的如「九七回歸」的身份決裂、SARS疫症的蔓延與人心惶惶,漸變的如媒體生態的敗壞、物慾潮流的迷失、人際關係的疏離、政治與生存空間被收窄等等,當舞台的裝置落入日常生活的象喻,所謂「框架」便是生命的束縛、限界、制肘和壓迫的力度,在「框架」中游轉除了生存的命題外,還有自由的追求及其倒退、自我的提昇及其下沉、尋找夥伴及其孤軍作戰;於是,我們看見舞者不斷被推入鐵籠再繞場一周、或套著紙盒倒地不起、或被人從後環扣動彈不得……二十年來的斷片彷彿菲林逐格剪接,在「後九七」和「雨傘運動」之後的語境裏,更激發了回溯過去、放眼目前的認知和視野,那些鐵籠、暗角、斷翅飛翔的手影、家門被敲打的巨響,在在折射這個城市現今仍然躁動不安的困局,如何在鐵枝的推壓中尋覓自由、發放自我、撿拾破碎的情感,甚至建立安居的家、環抱摯愛的人,歷歷在目也觸目驚心! 頹敗城市的遺憾 舞作結束的時候是一段長達三十分鐘的跑動,眾舞者穿上不同動物圖案的衣裝,施展渾身解數,起初是二人一組,以自身的舞蹈基礎或走步、或托舉、或翻身、或凌厲的騰空、或優雅的踢腿,然後在敲擊樂的重音節奏下,集體急劇而剛勁地一起順著或逆著時針的方向無休止的跑,跑到汗水淋漓、喘息吁吁——在動作意義的解讀上,明白編舞憑藉這些奔流不息的律動、舞者身體直接開揚的展示,讓觀眾感應他們對舞蹈藝術的追求與不懈、肉身和意志的堅持,可惜的是,過長的跑動看得人的視覺感官疲累,同時也沖散了之前一直累積和建立的緊密張力! 《追趕跑跳……轉》已經演出完畢,但仍然無法消散一種遺憾,首演晚上,縱觀場內偌大的座位空間,觀眾疏疏落落,坐在後面一群沒有教養的國際學生還不時發出干擾的談話和嬉笑聲音,有時候被前排的觀眾警告而稍作收斂,但更多的時候是被台上澎湃的舞蹈能量所覆蓋……然後落幕了,有心人依然無法釋懷,在網絡上紛紛感慨,這麼貼近社會脈搏、充滿動感和深度的作品,為何觀眾那麼少?相反的,平常那些表面華麗、內容空洞的表演卻全院滿座!到底是民眾的文化水平和鑒賞能力出了偏差?還是我們的藝術教育失敗?逐漸頹敗的城市仍將有無數嚴峻的考驗等待我們頑抗,如果相信「藝術」或「舞蹈」能帶來反思、淨化和洗滌,寒風中圍爐取暖的這一刻能夠維持多久?而且在下一個二十年,台上台下還有幾人依然存在?誰又能看見這個迷城、危城的前景,是繼續荒亂?還是盛世太平?[/vc_column_text][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width_in_percentages=""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 《信報》 28/05/2015 文:聞一浩[/vc_column_text][vc_single_image image="20590"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large="yes"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800"][vc_separator type="normal" position="center" thickness="50" width_in_percentages="" up="20" down="20"][vc_column_text] 《dance journal/hk》 17-3 頁13-15 文:史洛文[/vc_column_text][vc_single_image image="20630"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large="yes"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700 x1000"][vc_single_image image="20631"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large="yes"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700 x1000"][vc_single_image image="20632"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large="yes"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700 x1000"][/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4"][vc_gallery type="image_grid" interval="0" images="20725,20726,20727,20728,20729,20730,20840,20838,20832,20833,20731,20736,20732,20733,20734,20598,20595,20735,20597,20738,20739,20740"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0"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3/4"][vc_column_text]為本地及海外藝術家提供排練、創作及演出機會的一藝術家駐場計劃,除了為藝術家提供一個棲身基地外,更藉此鼓勵更多藝術家專注地進行創作,提升其個人潛能及豐富其作品內涵。 是次駐場藝術家雷琰及連國棟於「多空間」駐場期間,參與了「多空間」多項活動,當中包括:《緣舞場57》(大埔青年藝術節2015)、《緣舞場58》(「多空間」二十週年及舞蹈創作室開幕派對)、「多空間」二十週年演出《追趕跑跳...

[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image_grid" interval="0" images="19419,19430,19418,19421,19410,19412,19422,19420"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結束是另一個開始 「多空間」20週年及舞蹈創作室開幕派對 2015年3月29日,平常的一個星期天,但卻是「多空間」一個大日子。踏入第21個年頭,「多空間」面臨很多新轉變,除了慶祝舞團20週年而創作的《追趕跑跳……轉》外,在葵豐街華豐工業中心的Y-劇場將不久便會跟大家說再見。而那個「朝行晚拆」的舞蹈創作室則搬了家,也不遠,就搬到隔離的安福大廈。新地步光潔亮麗,雖然在八樓,但窗外發光的招牌,夠讓你在對街的葵青劇院也看得見。舞蹈室跟開放辦公室之間的水泥地板上,用七彩紙皮石拚成很多個連在一起的Y字,連綿不斷,就像舞團的生命力。在這個小小的空間內,這平凡的一天舉行了一個不平凡的、熱鬧而溫馨的入伙及20週年派對。 Victor跟Mandy桃李滿門,來的人很多都是他們的學生,也有多年以來合作無間的創作團隊,舞蹈界不同年代的「猛人」也抽空光臨,老師、同學、學生齊集一堂,真是少有的熱鬧。既然是派對,美酒佳餚自然少不了,最特別的是大部分食物都是由來賓負責,有新鮮的魚生、清爽的木瓜沙拉、甜而不膩的蛋糕、即場烹調的素菜卷﹑甜品、香氣四溢的朱古力布朗尼和醉蛋等等,食物擺滿一張長桌。 在眾人大快朵頤之際,舞蹈室已悄悄化身成舞台,樂師 (當然都是「多空間」的老朋友阿史﹑Nelson及Les啦) 在一角準備就緒,首個在「多空間」舞蹈創作室Y-Dance Lab上演的作品《緣舞場58》就在Victor簡單而真摯的演詞後開始。演出者除了「緣舞場」的台柱Victor和Mandy外,還有「多空間」的駐場藝術家連國棟﹑雷琰﹑Christine He和專誠由北京前來到賀的文慧。 表演固然好看,然而派對的高潮卻是來賓參與的遊戲環節,雖是簡單的音樂傳氣球活動,音樂停了,球在誰手上就要說出一句跟Y-Space 20週年的祝福語,參與的人有親兄弟、董事、藝評人、過往合作的伙伴及Victor 和Mandy 的學生,祝福用語自然千奇百怪,各有特色,最後當然是人人有獎,不會空手而回。 四時開始的派對,六時左右,客人仍風塵僕僕地趕來,而連國棟、雷琰兩位「多空間」駐場藝術家再為各人獻上另一場精彩的舞蹈演出《際》選段。 而一直忙過不了的Victor和Mandy終於可以坐下來,輕鬆愉快地舉杯跟老朋友聊天。派對八時左右在愉快的氣氛下畫上句號。   文:晴天朗 攝:張志偉﹑ Y-Space[/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31"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empty_space height="38px"][vc_column_text]舞蹈與多媒體即興研習週 5-7.5.2015 (1pm-6pm) 匯集不同地區的藝術家,透過為期三天的交流研習活動,一同進行主題探索、即興、工作坊及討論,發掘感官、身體、動作、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期望在研習的過程中,參加者透過參與不同藝術領域的創作而互相啟發,提升參與者的藝術視野。整個研習週過程同時有文字及錄像紀錄,進行保存,紀錄日後將供有需要人士翻閱。 專業人士及舞者參加及觀摩: 研習週公開予專業人士作現場觀摩及親身上場參與,有興趣人士需預先登記,可致電24700511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費用:$300(包括三天研習工作坊、《緣舞場59》及《際》門票) 網上直播: 公眾可透過網上直播,參與整個研習過程,並可以網上即時留言回應。 (即時網上轉播統籌: 吳碩輝)   《緣舞場59》 8.5.2015 (8pm) 「多空間」Y-劇場 研習週最後一天為《緣舞場59》之即興展演,演出將是参與者共處三天後的一次互動創作及分享。 參與藝術家包括: 舞蹈 郭嘉源 (香港) 雷琰 (北京) 連國棟 (北京) 馬才和 (香港) 彭宇海 (深圳) 嚴明然 (香港) 音樂 Les FONG (香港/美國) 邱立信 (香港) 史嘉茵 (香港) 燈光 何成斌 (香港) 音響 羅浚謙 (香港) 及其他藝術家and more…… 票價:$120 (附送《際》門票) (「多空間」會員9折) (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其看護人: $80) 門票現於「多空間」發售     過程展演:《際》 10.5.2015 (3pm) 「多空間」Y-劇場 編舞及舞者: 連國棟 (北京)、雷琰 (北京) 「多空間」駐場藝術家連國棟及雷琰,於香港駐場兩個月的一次過程展演。兩個互為異類的同類,在遭遇之間尋找彼此的交集和邊界。 在這裡,兩位創作者以各自不同的經驗、思维、語言習慣,進行着試圖共生的磨合,同時也是一場鬥爭。這是一個進行中的發生過程。 雷琰於2008年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班,曾加入北京現代舞團及陶身體劇場,2014年成為獨立舞者。 連國棟曾任職於金星舞蹈團及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並與無數舞團及劇團合作,當中包括:北京紙老虎工作室﹑生活舞蹈工作室等,編排作品曾於北京“交叉”藝術節、上海“越界”藝術節、北京舞蹈雙周及廣東現代舞周中演出。[/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video link="https://vimeo.com/125130873"][/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empty_space height="10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261"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_text]  「多空間」追趕跑跳二十年…… 生命就像長跑,只能繼續,在一呼一吸中學習微笑…… 「多空間」成立二十年了﹗? 假如你在過去這二十年也沒有看過「多空間」的作品…… 假如你在過去這二十年也一直在看「多空間」的作品…… 這次,你會否來看看「多空間」二十週年的作品《追趕跑跳……轉》?一次過回顧「多空間」二十年的耕耘,一同「轉」向未來? 追趕跑跳……轉 《追趕跑跳……轉》是「多空間」成立二十週年而特別製作之舞蹈劇場作品,將與你一次過回顧「多空間」二十年來的經典作品,當中包括:一九九五年創團作品《冇關係》、一九九六年作品《不是雙人房》、一九九七年作品《昏迷》、一九九九至二○○○年作品《「舞」可能?I – III》、二○○○至○八年作品《呼吸I及II》、二○一○年作品《反反覆覆》、二○○五至二○一一年作品《身體、空間與身份I – IV》、《緣舞場》即興創作及二○一五年全新作品《追趕跑跳……轉》等,透過重編及新編這些作品選段,加上錄像投影及裝置,展現「多空間」二十年來的創作歷程。二十年的舞蹈派對,星級陣容,「多空間」誠邀你來一同參與,並見證我們這二十年的成果! 編舞、導演及舞者:馬才和 編舞、監製及舞者:嚴明然 作曲及現場音樂:Edmund [email protected] Interzone Collective、Les FONG、黑鬼 燈光設計:馮國基 舞台及道具設計:曾文通 服裝設計:鄭慧瑩 錄像設計:楊振業 音響設計:羅浚謙 製作及舞台經理:何美蓮 執行舞台監督:劉雅婷 創作舞者:曹德寶、Christine HE、韓嘉政、林波、雷琰、連國棟、岑智頤、邱加希[/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 多空間《追趕跑跳……轉》   日期及時間: 2.5.2015 (六)  8pm 3.5.2015 (日)  3pm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200, $160, $120 設演後藝人談 門票現於在各城市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節目查詢 2268 7323 (LCSD) 2470 0511 www.y-space.org (Y-Space) 票務查詢 3761 6661 信用卡電話購票 2111 5999 網上購票 www.urbtix.hk[/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empty_space height="100px"][vc_text_separator title="舞者介紹" title_align="separator_align_center" border="no"][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13"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馬才和 (香港) 二十年前創立「多空間」,排了人生第一個長篇作品,包辦行政、編舞、舞台、道具、服裝、平面設計及海報製作。 二十年後,仍在追趕跑跳轉…… 「多空間」藝術總監,於1995年創立舞團「多空間」,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首屆畢業生,畢業後隨即加入香港芭蕾舞團,至1990年重返演藝學院修讀戲劇。199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獎學金,前往美國考察當代舞蹈及劇場,2002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列斯大學志奮領獎學金前往英國修讀表演研究碩士課程。曾為多個香港及國際藝術團體擔任編舞及形體設計,創作超過60多部作品。重要作品包括《冇關係》、《不是雙人房》、《昏迷I及II》 、《「舞」可能I– IV》、《緣舞場1 – 58》、《呼吸I及II》、《身體、空間與身份I-​V》、《馬才和的舞蹈展覽I及II》、《反反覆覆》及《突然之間》等。由2009年開始擔任i-舞蹈節(香港)之藝術總監及策劃人。[/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19"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嚴明然 (香港) 二十年前成立「多空間」,第一次自費歐遊三個月,將全部積蓄一鋪用盡。 二十年後忙碌於行政及表演。 「多空間」創辦人之一,曾為香港芭蕾舞團及城市當代舞蹈團之全職舞者。1996年獲取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2000年曾前往非洲Harare及挪威卑爾根作文化交流及表演。2007年參與創作及演出香港藝術節《我的舞蹈生涯 — 進化論》。嚴氏之教學、表演及創作足跡遍及歐美亞非等不同國家。自2009年開始為i-舞蹈節(香港)之監製。 現為「多空間」外展及教育總監。[/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21"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雷琰 (北京) 二十年前,我還在湖北老家,小學四年級,九歲。 二十年後,常居北京。 出生於湖北。2008年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编導班。同年,留校任教。 2009年3月入選草場地青年编導計劃。創作個人作品參演於北京”交叉”藝術節﹑上海”越界”藝術節﹑廣東現代舞周等等。 2009年7月加入北京現代舞團。 2011年12月正式加入北京陶身體劇場。隨團參與過美國林肯藝術節﹑悉尼歌劇院春季藝術節﹑维也納國際藝術節﹑倫敦”sadler’s wells”﹑林懷民台灣新舞風等等。 2014年11月離團,成為獨立舞者。[/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57"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連國棟 (北京) 來自北京,早年學文,現在跳舞。 二十年前我十五歲,剛上高中,很瘦,還沒開始跳舞。 2002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同年開始在北京現代舞團研習現代舞。2004年任職於金星舞蹈團,2005年任職於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2006年開始作為獨立舞者與不同藝術家和團體合作, 包括生活舞蹈工作室、紙老虎工作室、汪建偉工作室、飯劇團、Tina Sehgal等。2010年獲選荷蘭Emio Greco/PC舞團 “Beyond China”國際編導交流計畫,2012年獲全額獎學金參加美國舞蹈節。個人創作自2008年起發表於北京“交叉”藝術節、上海“越界”藝術節、北京現代舞展演、廣東現代舞周等。[/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60"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Christine HE (德國/香港) 人,事幾番新,熱情至愛不減。 我仍在動,仍在守護。 二十年前,我是個快樂﹑天真﹑備受呵護的小女孩。 生於德國。2004至2008年間在德國Ballett Akademie Nuremberg/Fuerth修讀當代舞文憑課程,從而愛上編舞。2007年獲福爾特市現代舞才藝獎。2008至2009年加入意大利Modem Studio Atelier,之後移居香港,現為自由身舞者、編舞及導師,在港曾與動藝、多空間、東邊及小息等團體合作。[/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436"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岑智頤 (香港) 二十年前我讀一年級,以為女孩先會學跳舞。 二十年後我每日都跳舞。 岑氏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蹈系藝術學士學位,主修中國舞。曾獲朱樹豪博士太平紳士獎學金、中國舞卓人獎學金及兩度獲得迪士尼奬學金。岑氏在校其間兩度獲得獎學金代表學院到北京及上海交流並演出。曾隨香港舞蹈團到北京演出《清明上河圖》,及參與香港舞蹈團之《八樓平台-風水行》,更獲邀於香港舞蹈年獎演出。該作品曾獲馬來西亞舞團JS Dance theater邀請參與演出《Fragile》,與當地藝術家作交流及演出。2012與台灣著名編舞家張曉雄合作,在香港及廣州演出《離騷》; 其他演出包括《點破》、香港中樂團《薩滿與精靈 》、《Room 9》、《Seeing is Believing》、東邊舞蹈團《聚光》、不加鎖舞踊館《康城記》及舞蹈劇場《蕭邦 vs Ca幫》。 去年獲韓國Wiz World Dance Festival邀請,演出其個人獨舞作品《Freak》。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438"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邱加希 (香港) 二十年前三歲半,志願長大後成為「多空間舞者」Y-Space Dancer。 現在我的戶口剩下$93.7,但我堅持站在舞台。 舞者,熱愛舞蹈及劇場創作。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441"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林波 (香港) 一個金牛座的男人。 一九九五年剛剛加入廚房行業。 1997 年考進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在校內期間曾多次獲得獎學金, 並參與東京國際舞蹈節及不同團體的舞蹈表演。2000 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赴美國參與美國舞蹈節。2001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同年考進城市當代舞蹈團為全職舞蹈員。其後不斷發表創作,包括2003年城市當代舞蹈團節目《失驚無神夢驚魂》之《我執》,2010年第七届廣東現代舞周「另類平臺」節目《對話》,2011年香港舞蹈聨盟《對對舞之香港2,3事》之《瞳》及城市當代舞蹈團節目《男語》之《反射》,2013年城市當代舞蹈團節目《逆轉》之《潛台詞》等。林氏憑演繹其作品《瞳》獲頒2012香港舞蹈年獎 「最值得表揚獨立舞蹈」及「最值得表揚男舞蹈員演出」。現在是自由舞者,編舞和教師。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497"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韓嘉政 (香港) 二十年前又瘦又細小,排隊永遠排最前。 現在,不理高矮,膝頭健康最實際。 自九歲起開始習舞,韓嘉政便與舞蹈結下不解之緣。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於2003年獲得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獎學金赴美國紐約SUNY Purchase College深造,取得藝術學士學位。在紐約讀書期間,韓為High Frequency Wavelengths Dance Company Production (Director: Marilynn Danitz) 和Noemie Lafrance of Sens Production的主要成員,亦曾與多個不同舞團及編舞合作。 2008年韓從美國回港,與林建洪及梁秀妍創立舞團「離地三匠」,翌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贊助製作他們首個節目「六人及底」。2010年舞團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邀請,參與舞蹈新鮮人系列,創作了另一作品「恆久是…?」 韓於2014年7月更創作了全新環境舞蹈劇目 'In your Shoes', 將環境, 燈光, 舞者融為一體, 大受好評。 韓於2011年五月成為香港著名舞蹈學校──舞館(九龍分校)的董事。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498"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曹德寶 (香港) 一九九五年,每日踢波,無憂無慮。 二○一五年,每日跳舞,周身骨痛。 2000年開始學習Hip-Hop及Jazz,2009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當代舞系。 2009年至2010年為紐西蘭舞團Raewyn Hill & Dancers演,2010年加入《不加鎖舞踊館》任駐團藝術家至2014年。 2013年參與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作品《打轉教室》演出。 其間經常為不同節目創作及編舞,其中包括《2011年香港舞蹈年奬》、2012年於新加玻舞蹈節《Contact 2012》及《中國舞蹈向前看》中演出之短篇作品《我自己和我自己》,同年為短片《盛放永恆的陽光》編舞及演出,並於2013年在《康城影展SHORT FILM CORNER》展覽。 2013 年與澳洲著名街舞編舞Nick Power合作為《2013自由野》合編《Compartmentalized》,並於2014年獲邀至澳洲悉尼演出。2014年獲不加鎖舞踊館邀請創作 《莫大毛》。同年亦為新鮮人系列創作長篇作品《土炮》。2015年參與《香港藝術節2015》創作《問》。 現為自由身舞者,兼職戲曲武師及編舞。[/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empty_space height="100px"][vc_text_separator title="經典回顧" title_align="separator_align_center" border="no"][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23"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冇關係》1995-2013 《冇關係》為「多空間」之創團作品,首演於1995年,於2005年「多空間」十週年及2013年重演。 都市人溝通方法、聯繫科技愈發達就愈難接觸到別人的內心,愈難了解對方,人與人的關係亦愈見疏離。在性開放、性泛濫的風氣下,人們的感情到底能否真正有一個駐腳處呢?是否肉體、金錢、享樂就能滿足一切呢?各種歧視、暴力都標記著現代人的不安。這些慌亂、隔漠、矛盾、貪戀、情慾……,這一切一切最終弄至不可收拾。他們扮作融洽但不溫暖,明明逃避又強作堅持,歡笑過後又回復傷悲、孤獨。九七來臨之前他們的愛情、生活、內心、他們的關係、他們溝通的橋樑、他們飄泊多年的情感,最終能夠停泊在那裏?想找出情歸何處,可能只是想想發夢,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甚麼……!? 《冇關係》首演於97回歸前,沒想到十年後重演這個作品仍然令我哭笑難分,仍然覺得十年後的香港繼續瀰漫着當年的「慌亂、隔漠、矛盾、貪戀……」,甚至像癌細胞有漫延擴散到其他的趨勢!也許有人類的一天,問題就只會一直下去,也許問題會一直纏繞着我們,而我們又會一直逃避或接受或重複…… (2005年重演導演馬才和的話) 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1995/6/8-10: 香港 中環藝穗會綜藝室 1995/6/10: 香港 中環藝穗會綜藝室 2005/10/5-8: 香港 藝穗會小劇場 2013/3/7-8: 香港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24"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不是雙人房》1995-2010 《不是雙人房》為「多空間」第二個製作,作品於1995年12月首演於香港新浪潮舞蹈節,並於德國慕尼黑97香港文化節、香港國際學院舞蹈節(舞匯九七)、廣東現代藝術小劇場展演、台灣皇冠劇場及2010年於元朗劇院上演旋轉舞台版。 舞劇靈感源自編舞馬才和及嚴明然1995年旅歐途中的真實經歷,在意大利弗羅倫斯(Florence)逗留期間,無意間聽見隔壁房中一對夫婦正用粵語肆無忌憚地大聲爭吵,是甚麼緣故,能讓蜜月中的兩人惡語相向?而爭執,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中又將如何激化人際關係的矛盾?當年創作期間亦正值97回歸前夕,中英為回歸問題而一直爭拗不休,《不是雙人房》的意念因而產生。 兩個人在同一間房內可以發生甚麼事? 房間內的男女主角,雖然共處一室、打扮類似,但想法行逕迥異,心靈隔著遙遠的距離;兩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彼此並無關愛,缺乏溝通與尊重。危機正是在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中不斷積累,最終關係一繃即斷,最後他們各自收拾行李,想要逃離現實,但卻因為害怕、恐懼,無法接受外界或根本無法脫離現實而再次回到「雙人房中」!明天是重新開始?還是繼續重複昨天的生活?舞劇以開放式的結局作結,引領觀眾一起省思「如何誠實地面對自己與他人」的課題。 《不是雙人房》的佈景結合生活與虛構、寫實與抽象;當中真正的桌椅配以虛構平面拼貼而成的馬桶、梳化等家具,再結合文字、對白、視覺、音響設計、劇場及舞蹈元素,在舞台上形成一個似真亦假的房間。 演出日期(年/月/日)及地點 1995/12/1-3: 藝術中心今天舞台系列 ~〈新浪潮舞蹈節〉 香港藝術中心 麥哥利小劇場 1996/9/14-15: 台灣 台北皇冠小劇場 1997/8/9: 國際學院舞蹈節〈舞匯九七〉 香港演藝學院 戲劇院 1997/8/26-27: 德國慕尼黑九七香港文化節 德國 慕尼黑 1998/12/11: 廣東現代藝術小劇場展演 中國 廣州 廣東實驗現代舞團小劇場 2010/3/3-7: 《不是雙人房2010》旋轉舞台版 香港 元朗劇院演藝廳 2010/3/25-26: 《不是雙人房2010》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 香港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3" images="19325"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昏迷 I - 甦醒》1997 一班沉睡了千億年的土地泥人,被回歸及發展的聲音驚醒,察覺身邊的環境已經面目全非,自己不再屬於這個世界,於是決定從原始平靜的土地爬起來,嘗試喚醒昏迷的身軀,離開這片他們沉睡多年的土地,另覓桃園。他們走進都市中,眼見都市人於回歸前迷失地奔走於物質與享受、名利與金錢、權力與鬥爭中,發現彼此都在迷失地尋找!看到人類走到最後,塵歸塵,土歸土,在回歸土地的一剎,卻仿似一無所有,回望一生,不禁一問:“我們是否真正生活過?” 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1997/2/22-23: 香港 元朗錦田大江埔(元朗平原)[/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63"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昏迷 II - 尋找失去的感覺》 (戶外演出)   1997 一班從地底裡爬出來的土地幽靈,由泥沙風塵的田野步向發展快速的水泥都市延續《昏迷II - 尋找失去的感覺》,嘗試在我們生活的都市裡尋回那正幻滅的情、景與地。他們走到都市,嘗試尋找失去的一切,同時穿梭在一班拚命奔走跌撞的都市人身邊,發現彼此都在迷失尋找…… 《昏迷 II - 尋找失去的感覺》 (劇場演出)   1997-2012 香港在回歸十五年後產生了很大變化,雖然馬仍然照跑,舞仍然照跳,樓市卻照樣高企,雖然沒有中英爭拗,但政黨爭拗多了,自由行多了,新來港人士多了,北上發展多了,金融海嘯多了,病毒也多了,而人們仍然在昏迷地奔跑爭奪……!2012也是香港第三任特首選舉,回歸十五年,香港的政治與民生似乎沒有很大進步,香港仍未有普選、貧富懸殊大了、市民對政府不滿程度加大了、平民對大財團的怨忿增加了、大衆上街遊行反映訴求多了,令很多香港人回味九七前的港英時期,2012更有傳將是世界末日!昏迷十五年的土地泥人再次《甦醒》,他們穿梭在一班拚命奔走跌盪的都市人身邊,決定再次與香港人一同《尋找失去的感覺》……! 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戶外演出) 1997/4: 香港 灣仔駱克道、天橋 1997/5/3: 香港 九龍城獅子石道 香港 尖沙咀彌敦道柏麗大道 (劇場演出) 1997/5/15-17: 香港藝術中心 壽臣劇院及劇院門外 2012/3/31: 香港 元朗劇院演藝廳[/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364"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舞」可能!? I 》1999 此乃《「舞」可能!?》系列的首個演出。透過這個演出, 編舞者嘗試以最簡約、最低成本及最少後台的人力物力參與下完成製作, 將小劇場和小型製作的可能性推到另一極限, 開創另類的表演空間, 探索舞蹈與劇場的可能! 將一切「無」可能變得「舞」可能!馬才和及嚴明然:「我們這次創作中給予自己很多自由,但原來這些自由亦在某程度上是一種限制,我們嘗試放棄劇場所提供的支援,將技術的因素減至最低,但最終在演出中仍然出現了很多小道具。因為要嘗試放棄劇場的技術支援,我們需要其它的手提式燈光和音響設備,結果出現了:營燈、電視機、頭燈及手提式的擴音設備、再加上人聲及舞者身體,演出前後台就完全由兩個人來完成。」 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1999/05/7-9: 各自各舞蹈系列:《「舞」 可能!?》 香港藝術中心 麥高利小劇場 1999/11/15-16: 韓國K.A.C.現代舞國際交流節 -《「舞」 可能!?》 南韓 首爾及大邱市[/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444"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呼吸I》2000-2008 2000年,當人人在慶祝千禧之年,馬才和及嚴明然在香港(新界錦田)的家剛好被政府拆掉,當年可謂無家可歸之際,大屋被拆後第二天他們即在香港上演《「舞」可能II—黑暗角落》,接連演出後數天就是被邀請前往挪威卑爾根(USF)到那邊作藝術家駐場,並且再度上演《黑暗角落》,及後又被當地的Oktoberdans「十月舞蹈節」委約創作環境舞蹈。在有限的資源下他們一共製作了兩個作品,其一就是《十月舞蹈計劃一呼吸I》。其後此作品一直被邀前往海外及內地上演,當中包括: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北京798藝術區、波蘭貝托姆(Bytom),香港方面因為主辦機構恐怕演出涉及公共空間問題,作品因而一直被拒諸門外,及後「多空間」於2008年自行主辦,《呼吸I》最終才能在香港的旺角及銅鑼灣街頭上演。 《呼吸I》是一個透過呼吸和身體與城市對話的作品,運用白綿被加上橡筋繩包裹著身體,只靠簡單的呼吸帶動身體與地面滾動演出。 《呼吸I》是: 一件會呼吸看似有生命的物件 一件看不出是甚麼的物件 一件不知是男是女的物件 一件不知是黃、白、還是黑人的物件 一件不會閱讀都市人類符號而活動著的物件 一件會動的雕塑 一件…… 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00/10/10-11: 卑爾根十月舞蹈節-挪威 挪威 卑爾根城 2001/06/29,30 2001/07/2,3,5,7,8: 第十屆Tanzwoche舞蹈節: 「Wishful Thinking Project」 德國 德勒斯登 2005/05/1-3: 大山子國際藝術節2005 中國 北京 大山子798藝術區 2008/06/15 (5:00p.m.): 香港 旺角 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 2008/06/21: 香港 銅鑼灣 時代廣場 2008/07/08: 波蘭第十五屆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2008 波蘭 貝托姆市中心廣場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447"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呼吸II - 現象》2007-2008 《呼吸II - 現象》是「多空間」創團十三年來第一次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節目組邀請製作的舞台節目。首演於2007年,及後於2008年重演並被邀請前往波蘭第十五屆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演出。 《呼吸II》是《呼吸I》的延續。從《呼吸I》的街頭走到劇場,「多空間」繼續透過呼吸這個題材來探索生命課題。在生活中,關於呼吸的故事和文字多得不可勝數!呼吸可以令人生存;呼吸可以令人生病、將病菌傳播,就如禽流感和2003年爆發的SARS。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呼吸,我們的呼吸燃燒我們的身體能量,帶動我們的身體進行各種活動;呼吸製造出節奏、音樂;呼吸帶動身軀,令我們移動、製造動作、產生舞蹈。中國的武術如太極、氣功等,都是結合呼吸來發展完成,而生命誕生的一剎、小孩的第一個呼吸、製造第一個呼喊,就決定她/他這個生命會否有力量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挑戰……!一切由呼吸開始……! 演出日期 ‭(‬年‭/‬月‭/‬日‭) ‬及地點 2007/07/27-29: 香港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2008/06/25-27: 香港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2008/07/10: 波蘭第十五屆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2008 波蘭 貝托姆文化中心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448"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反反覆覆》2010 這是2008年「多空間」在參與波蘭第十五屆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交流期間與Silesian Dance Theatre (SDT) 藝術總監Jacek Luminski事後延伸出此聯合創作之念頭,作品由「多空間」之藝術總監馬才和與波蘭SDT之藝術總監Jacek Luminski共同創作。 《反反覆覆》是「多空間」15週年節目,2010年5月在香港首演後,同年7月在波蘭第十七屆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重演。 反覆傳統 顛覆科技 尋找平衡 從地球形成開始,從有生命、有人類開始,經過數十億年發展到今天,科技不斷在提升發展,我們的慾望擴張了,生活是變得更舒適、悠閒,還是更忙碌?物質生活快速提升,我們的壽命延長了,換來是把身體交托給機械和藥物還是我們對生命的掌控和自主加強了? 我們該如何在科技與發展的同時保留我們的文化傳統?兩者是否可以並存? 面對文明/發展/與科技及歷史或/文化/傳統,現代人類該如何在這兩極中尋找平衡? 要活在當下,我們該如何自處? 《反反覆覆》正是與觀眾一同探討傳統與科技這個人類切身的問題! 作品共分兩條主線,一是由遠古到未來,另一主線是由未來到今天,中間穿梭不冋同的大小片段。 演出日期(年/月/日)及地點 2010/05/15-16: 「多空間」十五週年節目 香港/波蘭多媒體舞蹈劇場 香港 葵青劇院演藝廳 2010/07/02: 波蘭第十七屆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2010 波蘭 貝托姆電力廠[/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500"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身體、空間與身份IV》2011 身體在吸納膨脹,我們在空間中不停兜兜轉轉,身份不停在更替轉換……!人生不斷在尋找,真實的、虛假的、純正的、完美無瑕的,我們生活的這一刻轉眼就成為過去,時間/事情沒法凝固停留,生命最終只是一個過程……唯有活在當下。 《身體、空間與身份IV》以肢體創作為主體,利用劇場及客觀的環境空間,結合現場音樂、舞蹈、錄像投影以及互動媒體,讓身體與身份在有限空間中碰撞出意義,一同探索人生的奧妙。 演出日期(年/月/日)及地點 2011/07/23-24: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創意大道及多媒體劇場[/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2/3"][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503"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_text]《身體、空間與身份V》2013 身體是神奇的宇宙,生命是感人而奇妙的旅程,而人類對待身體和生命的行為層出不窮:有人因為身體而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神奇醫學;也有人為了傳統或一己私慾而將別人身體扭曲! 有人做出各種感動事情,為的是要將生命延續多一分一秒;同時也有人對生命毫不尊重,打壓生命,將別人生命變作政治籌碼! 演出日期(年/月/日)及地點 2013/02/01-03: 香港醫學博物館[/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empty_space height="100px"][vc_text_separator title="參加「多空間」《追趕跑跳……轉》二十週年配對遊戲贏大獎!" title_align="separator_align_center" border="no"][vc_empty_space height="70px"][/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凡參加「多空間」二十週年配對遊戲(於宣傳單張內),並將答案及個人資料(姓名﹑電話﹑電郵)郵寄或電郵至「多空間」,答中創作舞者的參加者將有機會獲得「多空間」《追趕跑跳……轉》$160門票一張(名額:兩位),而答中「多空間」製作的參加者則有機會獲「多空間」十五週年紀念書刊一本(價值$150)(名額:五位)。所有參加者均可以8折優惠購買《追趕跑跳……轉》門票。遊戲截止日期為4月22日。 (宣傳單張可在4月13日起於「多空間」舞蹈創作室及葵青劇院取得,或透過www.y-space.org下載。) 參加細則: 1) 每位參加者只可以個人名義參加遊戲一次; 2) 參加者所提供之個人資料僅用於是次宣傳活動; 3) 如多於得獎數目之參加者答中配對題目,將由「多空間」以抽籤形式決定得獎人; 4)「多空間」之員工及其家屬均不能參加此配對遊戲,以示公允; 5) 如有任何爭議,「多空間」保留最終決定權; 6) 得獎者名單將於4月24日於「多空間」網頁及Facebook專頁中公佈,並有專人聯絡領取獎品。 遊戲得獎者: 呀琳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empty_space height="30px"][vc_column_text]配對遊戲答案:[/vc_column_text][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551"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empty_space height="12px"][vc_column_text]下載宣傳單張:[/vc_column_text][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515"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gallery type="flexslider_fade" interval="0" images="19516" onclick="link_image" custom_links_target="_self" column_number="2" grayscale="no" choose_frame="defaul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empty_space height="12px"][vc_column_text]查詢: 「多空間」 電話 Tel: (852)2470 0511 傳真 Fax: (852)2479 0418 電郵 E-mail: [email protected] 網頁 Website: www.y-space.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danceyspace 地址︰新界葵涌葵豐街41-45號安福工業大廈8樓D室 Address: Room D, 8/F, On Fook Industrial Building, 41-45 Kwai Fung Crescent, Kwai Chung, HK[/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